周思王姬叔(?—前441年),姬姓,名叔,周贞定王之子,周哀王之弟。公元前441年,姬叔杀害周哀王即位,为周思王。在位仅五个月,又被弟姬嵬所杀。姬叔也是鲁国的第三十五任君主。
人物简介
姓名:姬叔
别名:周思王
国籍:周朝
民族:华夏族
出生地:雒邑(今河南省洛阳)
逝世日期:前441年
职业:东周君王
主要成就:不尊周礼,杀兄自立
兄弟:姬嵬、姬去疾
史书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哀王立三月,弟叔袭杀哀王而自立,是为思王。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杀思王而自立,是为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
周思王姬叔(?—前441年),姬姓,名叔,周贞定王之子,周哀王之弟。公元前441年,姬叔杀害周哀王即位,为周思王。在位仅五个月,又被弟姬嵬所杀。姬叔也是鲁国的第三十五任君主。
人物简介
姓名:姬叔
别名:周思王
国籍:周朝
民族:华夏族
出生地:雒邑(今河南省洛阳)
逝世日期:前441年
职业:东周君王
主要成就:不尊周礼,杀兄自立
兄弟:姬嵬、姬去疾
史书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哀王立三月,弟叔袭杀哀王而自立,是为思王。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杀思王而自立,是为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
慈禧太后情人一:恭亲王奕訢。
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慈禧太后的情人之一,传在慈禧进宫前就已经认识恭亲王了,并一度关系很好,慈禧做秀女的时候由于奕訢地位名声高升,担心其会图谋不轨所以一直打压他,后面因为向同治帝谏言不要修圆明园而惹怒慈禧,2人分道扬镳。
慈禧太后情人二:内务府大臣荣禄
荣禄清朝有名的人物,正白旗人,辛酉政变前后受到为慈禧太后的赏识升到总管内务府大臣,同治帝死后,慈禧巩固了自己的大权后开始宠爱荣禄,有传言称荣禄是慈禧的初恋,慈禧年少时候差点被强奸因荣禄所救,从这以后2人就一直有暧昧的关系。八国联军进北京后慈禧逃西安,荣禄一直侍奉。
慈禧太后情三:太监总管李莲英
李莲英在入宫前,生活落魄,曾入狱,沈兰玉将他引进宫里当了太监,李莲英有一手漂亮的梳头功夫,受到慈禧的喜爱,慈禧对李莲英宠眷不衰,二人常在一起并坐听戏,凡李莲英喜欢吃的东西,慈禧多在膳食中为他留下来。
慈禧太后情人四:古董商白某
传光绪八年在北京琉璃厂内有一个姓白的古董商人,长的非常帅气,由李莲英介绍给慈禧,并得到慈禧的宠幸,传白某进宫一个月后被放出来,但是慈禧却怀孕了,慈安知道后大怒。
慈禧太后情人五:饭馆伙计史某
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慈禧很喜欢吃金华饭馆的汤卧果,每天都要派人去买,李莲英与金华饭馆的一个姓史的伙计很熟,经常带他到宫中游玩,一次被慈禧发现,位姓史的伙计长得玉树临风,仪容俊美,于是将他留在宫中昼夜宣淫,一年后生下了一个儿子,慈禧不敢养在宫中,便寄养在醇亲王奕譞家中,并杀了史某灭口,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
慈禧太后情人六:琉璃厂琴师张春圃
同时在琉璃厂的一位琴师张春圃,也曾与慈禧有暧昧关系,张春圃以为弹琴糊口,琴技出神入化,在士大夫中口碑极好,慈禧听到张春圃的名声,就把他召入宫里弹琴。
慈禧太后情七:英国作家巴克斯
巴克斯一位很有才气的英国作家,因为他和慈禧太后的特殊关系,他在三十岁以后潜心研究中国大清宫廷的隐密生活,被视为当时最权威的历史学家,因此很讨慈禧太后的喜欢。晚清的宫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大量的西方人士,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兴高采烈,开始鱼贯而入,进入神秘的中国皇宫。
慈禧太后情八:太监总管安德海
同治初安德海受慈禧太后宠幸开始干预国政,辛酉政变一举成功,慈禧太后破格提拔他为总管大太监。
对于蜀汉政权来说,关羽失荆州是一个致命伤。它使得诸葛亮精心设计的《隆中对》战略规划未能实现,“兴复汉室”最终也成了泡影,蜀国因此一蹶不振。关于蜀汉在荆州战役中为何不发救兵的问题,《三国志》中没有记载,大多数人认为是来不及救。然而到了近代,章太炎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看法,说是由于关羽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方针,所以诸葛亮决定要借吴人之手除掉关羽。
当代研究三国史的专家方诗铭十分赞同章太炎的观点,不过方先生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不是诸葛亮要借刀杀关羽,而是刘备要借刀杀关羽,刘备同关羽之间也有矛盾。这对千百年来流传的“桃园三结义”故事可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方先生认为,关羽向来骄横跋扈。黄忠在定军山一役中,刀劈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汗马功劳。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两人平起平坐。然而当刘备派人去册封关羽时,关羽破口大骂“大丈夫岂能与老兵为伍”,不是针对黄忠,而是针对刘备。最后还是使者说了一大通好话,关羽才勉强接受了刘备的册封。还有,刘备让小舅子糜芳与关羽一起镇守荆州,是对关羽不放心。关羽太跋扈,而刘备的儿子刘阿斗又太无能。刘备可能考虑到自己死后刘阿斗控制不住关羽,因此要在生前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三国演义》上说刘备听说关羽战死的消息后,“大叫一声,昏厥于地”,完全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史料中并没有关羽死后刘备哭之的记载,相反却记有:庞统死后,“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法正死后,“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这难道不奇怪吗?照理说关羽是为国捐躯,英勇牺牲,刘备应该对他追封,给他谥号,但是关羽的谥号壮缪侯,是后主刘禅追封的。而法正死后,刘备当即追封他为翼侯。《三国志》中说,刘备同关羽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但关羽死后,享受的待遇还不如法正。
陈寿是蜀国人,按理说应该对蜀国的情况更熟悉,但他所写《三国志》中的蜀志非常简单。这是因为魏、吴两个国家都有史官,唯独蜀国不设史官,所以陈寿写蜀志就相当困难。蜀国没有官方档案,民间传闻也不可靠,而陈寿下笔非常谨慎,不可靠的绝对不写。他出生的时候,距离关羽被害已经十多年了。
蜀国为什么不修史呢?难道是因为缺少优秀的史官吗?绝对不是。陈寿的老师谯周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史学家。刘备和诸葛亮为什么不设史官?如果大胆推测,或许就因为关羽被害这件事是蜀汉最高统治阶层的内部绝密,绝不能公之于众。
导读:女王周身的其他地方已没有丝毫风雅可寻。缠在脖子上的凌乱麻布像是赶错了时髦的饰物;嘴巴上唇盖着下唇(牙齿咬合不正乃是其家族有名的遗传特征),皱皱缩缩,让人倒尽胃口;眼窝里填满了黑色树脂,鼻孔用布卷塞得紧紧的,看起来很不舒服的样子;左耳朵陷入头侧皮肉之下,整颗头颅几乎没有一根头发。
埃及文化部部长法鲁克和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扎希?哈瓦斯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宣布,埃及考古学家通过DNA检测等现代手段和一系列深入研究证实,目前保存在埃及开罗博物馆中的一具1903年出土的木乃伊为古埃及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的木乃伊。埃及考古界认为,这是自1922年发现图坦卡蒙法老木乃伊以来埃及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哈特谢普苏特是三千多年前古埃及十八王朝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法老,也是埃及历史上记载最早的伟大女性之一,享年约50岁。她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503年至1482年,当时正值古埃及兴盛时期。哈特谢普苏特在22年的执政期间以传统男法老形象出现,穿男装、戴假胡须、束胸宽衣、手执权杖。历史学家认为,哈特谢普苏特是通过宫廷政变从其养子、后来的图特摩斯三世手中篡权成为法老的。
她死后,其陵庙中有她形象的地方遭人损毁,绝大多数有关她的历史记录被刻意销毁,可能是图特摩斯三世后来报复所致。长期来,有关她本人的真实相貌和传奇故事众说纷纭,成为千古之谜。
特别是无法解开当年这位权力空前、治国有方的女法老究竟是否被人害死,为何死后几乎完全被人从史料中神秘勾销的疑团。尚存于现今上埃及闻名遐迩的历史名城卢克索建筑宏伟的哈特谢普苏特神庙是当今埃及最有名的古迹旅游景点之一。神庙中的哈特谢普苏特的雕像与石碑上的浮雕均以男性形象出现。
不过,在相应的古埃及铭文中,对她的称谓却含有“阴性”分词形式,指“她”的代词也用的是“阴性”,这又无疑指明了她女性身份。专家指出,这一看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反映了古埃及社会中女性的真实地位和这位女法老执政过程中希望保留自己女性身份的复杂心态。
发现和确认哈特谢普苏特木乃伊的历程应当追溯到上世纪初。1903年,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埃及卢克索古埃及帝王谷发现一个墓穴并从中找到两具身份不明的老年女性的木乃伊。
其中一具躺在石棺里,另一具则躺在地上。霍华德卡特此次又在当地发现哈特谢普苏特的陵寝,但却没有找到她的木乃伊。多年来,一些埃及考古学家一直猜测,霍华德?卡特发现的两具身份不明的老年女性木乃伊分别属于哈特谢普苏特女法老和她的奶妈。
主要依据是对木乃伊牙齿和身体某些部位特征的研究,但是多数考古学家对这一结论始终抱有疑问,长期坚持认为没有发现真正的哈特谢普苏特女法老木乃伊。此后,被认为可能是哈特谢普苏特女法老的木乃伊被移往开罗博物馆收藏保存,而被推测为哈特谢普苏特女法老奶妈的木乃伊则继续存放在卢克索帝王谷内后来被命名为KV60号的墓穴内。
2002年,埃及文物最高管理委员会在美国探索传播公司的赞助下,联合国际上多名考古学家重新开始寻找、确认哈特谢普苏特木乃伊的研究。
埃及以本国考古界、医学界专家精英为主,同有关国际考古人员合作,凭借现代化的考古与医学设备对出土的多具古埃及木乃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测与鉴定。华德卡特发现的两具木乃伊成为研究重点。
最初,考古学家发掘出一个标有哈特谢普苏特名字的盒子并从中发现一颗牙齿和部分内脏。从今年初开始,专家们对从卢克索帝王谷KV60号墓穴运到埃及国家博物馆、原被视为女法老奶妈的木乃伊进行了牙齿DNA鉴定和其他身体部位的全面CT扫描检测后惊喜地发现,这颗牙齿和这具木乃伊口腔中缺失的臼齿基本吻合,从而认定这具长期被误认为哈特谢普苏特女法老奶妈的木乃伊才是真正的哈特谢普苏特女王木乃伊。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埃及文化部部长法鲁克?胡斯尼高兴地说,发现哈特谢普苏特的木乃伊是埃及运用现代化科学手段发现更多、更新古文物的新开端。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扎希?哈瓦斯也自豪地表示,哈特谢普苏特的木乃伊是埃及历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导读:“地称沃壤,稼穑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气序和畅,风俗轻勇,崇敬三宝。”《大唐西域记》中,玄奘如此描写塔克西拉(Taxila)。塔克西拉,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城,正是唐玄奘西游取经的最后一站,《西游记》中“西天”的原型。在塔克西拉,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古城曾历经波斯,希腊,佛教三种文明的冲刷。
塔克西拉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西北约50公里处,是巴基斯坦著名的历史古城和犍陀螺艺术发祥地。塔克西拉原名塔克西哈拉,梵文意为“石雕之城”。公元前6世纪,塔克西拉为犍陀罗王国的首都。公元前5世纪,古城所在地区成为波斯大流士帝国的一部分。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将塔克西拉归至麾下,因阿育王信仰佛教,塔克西拉逐渐成为香火鼎盛的佛教圣地和学者云集的哲学宗教艺术中心。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至此,古希腊文化也开始在此扎根,古城名字也改成了希腊文“塔克西拉”。
如今,轮廓鲜明的塔克西拉古城遗址依稀可辩,城垣、佛塔、寺院庙宇和人物浮雕,分布的错落有致,显示了这座城市的昔日盛况。塔克西拉博物馆珍藏有出土的大量碑文、佛像、陶器、钱币、器皿等文物。
1980年,考古学者在这里挖掘出公元前2000年至3000年的陶器,有人推测此地可能就是南亚地区人们最早聚居的地方。如今,历史的风雨早已消磨了古城身上的光彩,但那多年繁华所酝酿出的神韵却仍然散发着光芒。步入方圆12公里的塔克西拉遗址区,只见一片半米多高的墙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座小丘之侧,宽达10米的主干路、街巷中纵横的排水沟、城脚深深的水井仍然清晰可辨,恍惚中那些高大的城垣、精致的神庙仿佛再现在眼前。
塔克西拉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见证者。公元前4世纪,希腊国王亚历山大的远征军进驻塔克西拉,希腊人不但没有将塔克西拉毁灭于战火之中,反而将希腊的雕像艺术与佛教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至今,在一座佛塔的壁基上仍可看见一座双头鹰雕像,这就是希腊文明的典型表征。
从美丽的伊斯兰堡向西北驱车35公里就来到了塔克西拉博物馆。博物馆坐落在一个花园中,主体建筑为希腊风格,是由Punjab省的建筑顾问Sullivan先生设计,Sullivan先生设计的塔克西拉博物馆包括一个大厅,两个L型的展示厅和一个开放式的门廊,中间还有一个庭院,博物馆历经10年建成。1928年4月5日,塔克西拉博物馆正式开放,不过今天我们看到的博物馆只是当年全部设计方案的四分之一,Sullivan先生设计的门廊和中心庭院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建成,不过巴基斯坦在独立后的1965年到1969年间,对博物馆的设施和展台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修护。
博物馆的外墙是由塔克西拉当地产的灰色片岩建成,两千多年前,同样的石头用来建造了一个佛教文化的繁荣城市——塔克西拉,如今这些石头依然是当地人建造房屋的主要原材料,博物馆外部的屋顶由红色的瓦块砌成,内部屋顶则是用柚木制成,传说波斯人曾经用相同的木材建造他们在塔克西拉的宫殿。
博物馆的花园中遍植着印度黄檀和柏树,草坪经过了精心的修剪,美丽的金盏花盛开着,交错弯曲的小路两边是桔树和琵琶树,饱满的果实坠在枝头,博物馆的后面还有一株珍贵的菩提树,增加了这里的佛教气氛。
周末的时候,这里就热闹起来,烹制菜包肉末饭和制作抛饼的声音在花园的空地上响起来,身穿蓝色和白色kameez-shalwar(长衫和长裤)的女学生,头戴Duppata(头巾),在博物馆里度过快乐的一天,她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博物馆和周围的犍陀罗文化遗址,写生绘画,学习有关佛教文化的各种知识,然后在花园中吃一顿露天午餐。
塔克西拉博物馆是巴基斯坦最精美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展示了塔克西拉古城不同时期的艺术杰作和生活风貌。
塔克西拉与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也有着深厚的渊源。据史料记载,公元405年晋代高僧法显到达此地,并居住了长达6年之久,不过当年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著名的唐代高僧玄奘在公元650年来到塔克西拉,在此讲经、说法整整两年。如今,玄奘的讲经堂遗址仍然保留着。
讲经堂分为上下两层,都是用泥砖打造出来的,首先进入的是较为拥挤的底层,四周是一个个小小的打坐间,中央大厅则是众多打坐台,打坐台上有许多当年的佛像雕刻,残破的外表似乎在讲述着当年香烟缭绕的盛景。拾级上到第二层,中央是一个宽大的天井,一般的听讲者可在其中席地而坐,周围是一圈听讲的小间,属于层次较高的佛教徒。
天井的一角有一间露顶房舍,这是讲经者与听讲者用清水洗手的地方,另一端有一个高高的佛坛,这便是玄奘讲经所坐的莲花宝座。在讲经堂的隔壁是当年僧人们的厨房和餐厅,地放一排方形的石墩便是僧人们吃饭时的椅子,而石墩旁有一个用深色石头制成的小磨盘,传说中唐僧曾用这个磨盘磨过豆腐,不知唐僧从中国带来的这种传统美食是否合乎当地僧人的口味。
古埃及第20王朝的第2位法老拉美西斯三世(Ramesses III)64岁时驾崩,历史文献指他是在一场宫廷政变中遭人谋杀。早前有专家利用电脑扫描其木乃伊,发现他曾遭不同凶器割喉及斩脚趾,显示他当时可能遭多于一人袭击致死,事后更有人刻意包裹伤口,企图掩人耳目。
有考古学家早前在拉美西斯三世的木乃伊遗体上,发现其喉咙有被利刀割破的伤口,以致气管和食道严重受损,当场死亡,认为他遭人谋杀之说或为真确。埃及古物学家哈瓦斯(Zahi Hawass)与开罗大学放射科医生萨利姆(Sahar Saleem)。
最近在他们合著的新书中披露,他们以电脑断层扫描(CT)技术,再次扫描拉美西斯三世的木乃伊后,从其大拇趾骨上的裂痕形状分析,认为是遭斧头砍下,伤口有别于其喉咙上的刀伤。
他们认为拉美西斯三世遭人行刺时,至少有2名使用不同武器的凶手参与其中,其中一人以斧或剑在前面施袭,另一人则从后以小刀或匕首袭击。
新书中又指出,拉美西斯三世被杀后,有人刻意以涂上多层树脂的纱布包裹其双脚,以致在19世纪末,考古学家解开木乃伊的纱布时,难以拆开其双脚部分,似是当年有人刻意掩饰其大拇趾上的伤口。
历史流传,拉美西斯三世其中一名王后泰伊(Tiye),密谋策划谋杀夫君,目的是让她的儿子彭塔瓦尔(Pentawere)夺取王位继承权。拉美西斯三世死后,其另一名儿子继位为拉美西斯四世,包括泰伊母子等参与行刺的人,其后经过审判被处死。
古人云:玩火者必自焚。
火,是上苍的恩赐,也是神灵的象征,只可供奉,不可亵渎。如果用得恰当,它就是文明的使者,反之,则是野蛮的破坏。若是用于战场杀伐,成为逞强斗狠的工具,那就必定是人类的灾难了。
从来天命不可违,古人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之所以《孙子兵法》十三篇,一定要将“火攻篇”放到靠后甚至再靠后的位置,无非就是告诉为将者,从来水火无情,不到万不得已,轻易不要用这种惨绝人寰的计策。
但在《三国演义》中,很多人却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名将,大多是玩火的高手。纵观三国大小战役无数,“火攻”总是不离左右,即便是最著名的“三大战略决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之处,同样没有离得开一个“火”字。
从卧龙被张飞的一把火烧醒开始,诸葛亮也就和火结下了缘。第一次施计火烧博望坡,第二次火烧新野,诸葛亮的成名战火烧赤壁,到蜀国开始衰微的转折战火烧连营七百里,这场战役虽然和诸葛亮没有主要的关系,但是诸葛亮在蜀国角色转换的一个导火索。全书开始暗示诸葛亮生不久矣的战役,火烧孟获,诸葛亮身体明显衰弱的战役,火熄上方谷。甚至连诸葛亮临死的标志也暗寄在火上,一盏油灯。从大火到一盏微暗的油灯,诸葛亮的一生和火联系在一起,火也成了诸葛亮人生每个转折的象征和暗喻。
初出茅庐,面对曹操大军的到来,先烧博望,再烧新野,以一片残垣断壁和无数曹军性命换来了最终的胜利,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但胜则胜矣,却是不武,也非上上之策。但诸葛亮的两把火,不仅开创了实施火攻的先河,也为后来蜀国走向衰落埋下了深深地伏笔。
要说诸葛亮最初的这把火,也还是炉灶里的“微火”,只在炉中烧,范围不大,危害也小。
赤壁之战就不一样了,那是一场大火。这场大火,也是曹操惹火上身,被人牵了牛鼻子。本来好好的,偏要听从外人的建议。纳连环计,受诈降书,让八十万大军葬身火海,一去不归。而其始作俑者周瑜,虽因此战成就了千古英名,却终究是不得善终,英年早逝,让人嗟叹。
当然,这场大火也并非毫无益处。至少,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英明领导最好骗。
尽管如此,曹操还是没有醒悟。或许是曹操不谙此道,从来不知道火攻可抵百万兵的道理。与袁绍大军对峙官渡,什么办法都用了,就是不能动得袁绍分毫。直到许攸进入曹营,曹操才如梦方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曹操终于把烧向自己的那把大火引向了袁绍的军营。乌巢烧粮,釜底抽薪。从此,强大的袁绍集团一蹶不振,并快速走向灭亡。
要说烧的最厉害的那把火,无疑还是来自江东的陆逊。可能是刘备从没尝过被人烧的滋味,为给关羽报仇,倾全国之力,大军突进,连营百里。他不明白,大火是不长眼睛的,可以烧曹军,可以烧袁绍,同样也可以烧他刘备。这场大火,不仅烧掉了刘备的自尊,也烧掉了蜀汉的半壁江山。羞愧难当之余,只能在白帝城托付后事。
这场战役,西蜀惨败,东吴全胜。而实施这一计策的东吴名将陆逊同样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后来,因为参与太子之争得罪孙权,从此再也没有得到重用。这还不算,孙权隔三差五就要派人前去大骂陆逊。最终,陆逊忧伤过度,含恨而亡。
夷陵之战,主公被人烧死了,诸葛亮也不想再用火攻了,可能也是觉得太残忍,恐折阳寿。但诸葛亮后来才意识到,身处那个位置,有时也会身不由己。
不久,南王孟获造反,诸葛亮意欲归附其心。但孟获是个野蛮人,不通事理。诸葛亮连胜几阵之后,却遭遇孟获的杀手锏武器藤甲军。这些刀枪不入的玩意,没有别的办法,唯独对火很在意。犹豫再三,诸葛亮还是不太情愿地采取了火攻。最后,藤甲军是破了,却也是生灵涂炭,死者众多,极尽惨状。
火都玩到这种程度,也让诸葛亮隐隐约约感到了前所未有过的恐惧和无奈。但战场残酷,总是难以把握,后来的上方谷一战,又让魏军死伤无数,司马懿父子也差点送了性命。好在苍天有眼,就在大火汹涌之时,却突降大雨,将火浇灭,魏军死里逃生。面对从天而降的大雨,诸葛亮喟然长叹,天意如此,真的是不能再玩火了。
从此,诸葛亮也就陷入了劳而无功的北伐历程。
常走夜路,难免遇鬼。生命垂尾之际,为延续寿命,点起蜡烛,祈禳上天。但诸葛亮也不想想,一辈子放了那么多的火,伤害了那么多的生灵,如今这微弱烛火又怎能挽回自己的生命呢。
我暂且把这个巧合理解为:火必然因物而燃,照亮四周,也注定粉身碎骨。这也就是鞠躬尽瘁。
诸葛亮本身就是一团火,在熊熊燃烧之后注定熄灭的火。开篇词中的“浪花淘尽英雄”,更多的也就是说诸葛亮。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就是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