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王姬叔(?—前441年),姬姓,名叔,周贞定王之子,周哀王之弟。公元前441年,姬叔杀害周哀王即位,为周思王。在位仅五个月,又被弟姬嵬所杀。姬叔也是鲁国的第三十五任君主。
人物简介
姓名:姬叔
别名:周思王
国籍:周朝
民族:华夏族
出生地:雒邑(今河南省洛阳)
逝世日期:前441年
职业:东周君王
主要成就:不尊周礼,杀兄自立
兄弟:姬嵬、姬去疾
史书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哀王立三月,弟叔袭杀哀王而自立,是为思王。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杀思王而自立,是为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
周思王姬叔(?—前441年),姬姓,名叔,周贞定王之子,周哀王之弟。公元前441年,姬叔杀害周哀王即位,为周思王。在位仅五个月,又被弟姬嵬所杀。姬叔也是鲁国的第三十五任君主。
人物简介
姓名:姬叔
别名:周思王
国籍:周朝
民族:华夏族
出生地:雒邑(今河南省洛阳)
逝世日期:前441年
职业:东周君王
主要成就:不尊周礼,杀兄自立
兄弟:姬嵬、姬去疾
史书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哀王立三月,弟叔袭杀哀王而自立,是为思王。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杀思王而自立,是为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
三代的时候,君主身边就有御用的乐师相随,出行、游乐也要把乐师带上。这些乐师聪明、机敏,侍从君主,渐渐成为君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来,侍从君主的不仅仅限于乐师,凡有一技之长、能调笑取乐、风趣过人的均可侍从,称之为优人、优伶。优伶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诙谐逗趣,让帝王高兴。有了优伶,再紧张、烦躁的生活也会平添乐趣,帝王们感到轻松,渐渐地就离不开他们。优伶们除了取乐以外,有的还以诙谐的方式传达下情,进谏君主,讽刺丑恶。他们往往含而不露,从容不迫,妙趣横生。
优伶俑先秦至于秦代,优伶们都以优为姓氏。优孟即是楚庄王时的一位宫廷乐师,是侍从君主的一位古代有名的优伶。楚庄王有恋马癖,给心爱的马穿上绣有文采的衣,配上华鞍,席以露床,置之华屋,用枣脯等进行饲养。马营养过剩了,终于太过肥胖,最后胖死了。庄王听到死讯,大哭不止,随后命群臣临丧,并吩咐以大夫礼备棺行葬。大臣一致反对,都说这样不好。庄王下令,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群臣再也无人敢说话。
优孟却仰天大哭,奔进了宫殿。庄王很奇怪,问他是怎么回事?优孟止住哭,郑重地说道:“马是大王所钟爱的;楚国这样大,什么办不了呢?大王所爱的马死了,以大夫礼下葬,实在太薄,请以人君礼下葬!”庄王有些迷惑,问怎么个葬法?优孟回答说:“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梗、枫、豫章为题凑;发甲率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邑;诸侯听说这些以后,便会都知道,大王贱人而贵马。”
庄王听这一说,恍然大悟,自悔地说道:“我的过错,竟到这种程度,那该怎么办?”优孟说道:“请大王以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斋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粳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就是说,同六畜的吃法一样,把它吃掉。庄王没有异议。
秦始皇以侏儒为优伶,最有名的一位名叫优旃。优旃会谐谑,随机应变,颇有分寸,因此能长期在旷世枭雄的嬴政身边周旋。有一次,嬴政在殿中饮酒。优旃陪侍。殿外下起了大雨。站在殿阶的执檐卫士们全身都淋透了。优旃乘空走到卫士身边,小声说:“想休息吗?”卫士们都点点头。优旃告诉他们,等会儿喊他们时,要好生答应。酒宴继续进行。群臣举杯祝寿,山呼万岁。
优旃突然在槛边大声喊,“陛檐郎!”卫士们应声答应。殿内肃静。嬴政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优旃从容地说道:“你们长这么高,有什么用?我虽然矮,却能在这儿休息!”嬴政向外看看,见卫士们都在淋雨,便吩咐他们分为两班,轮流护卫。秦皇嬴政不满足于自己的宫室花园,设想加以扩大,东到函谷关,西至陈仓。嬴政将这种想法交内廷众议。优旃插进说道:“扩大范围?好啊!纵禽兽其中,一旦寇从东方来,令麋鹿阻挡就足够了!”嬴政闻言感悟,便放弃了这一设想。
宋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开国皇帝赵匡胤,历经九位皇帝至宋钦宗而止。公元1127年京城开封被破,皇帝被俘史称靖康之耻,彻底的葬送了北宋王朝。北宋王朝幅员虽不及汉唐辽阔,但在当时其生产力及富裕水平都属较高水平,尤其宋词更为后代人所津津乐道。那为什么说靖康之耻葬送了北宋王朝呢?
靖康之耻
首先看看靖康之耻造成的结果。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被俘并押解北上,最终颠离落魄、客死异乡。随同被俘的还有宋钦宗直系亲属及相关人员,包括太子、皇后、公主,贵戚大臣等。皇帝连同继承人的储君都客死,政权无法直系交接;宋徽宗、宋钦宗被逼迫强行脱下龙袍,宋钦宗甚至被金太宗废为庶人,象征一朝一国的皇权完全沦丧。皇权不在,何有王朝。
其次再看看靖康之耻造成的影响。京城开封沦陷,大量人口被迫跟随金军北上,宋朝数年积蓄完全被洗劫一空。另外倾向于投降派的宋高宗赵构即位,放弃抵抗,南渡定都于扬州史称“南宋”。靖康之耻直接或间接造成大片国土沦陷,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葬送了北宋王朝。
在经历宋徽宗腐朽统治下的北宋王朝原已经是摇摇欲坠,加之宋钦宗后续的决策失误,直接造成金兵再度兵临城下,围困京城。靖康之耻最终导致城破国亡,生灵涂炭,葬送了北宋王朝。正如《孙子兵法》开编所说的,战争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一战可兴,一战可亡。北宋王朝的覆灭的例子或许说明的正是这个道理。
引发北宋末年靖康之耻的历史原因
靖康之耻的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北宋和辽国同时衰落,使得崛起的金国趁虚而入,导致了辽国和北宋的先后灭亡。
靖康之耻的画像
在北宋晚期,蔡京、童贯等人专权,政治十分腐败。但是在辽国,也几乎出现了同样的状况。因此金国方面渡海来到北宋,和北宋签订了“海上之盟”,约定了从南北两线夹击辽国的军事协议。北宋方面以为可以轻而易举地击败辽国,因此出兵燕京。不料在燕京城下,被刚刚从和金国作战前线撤退下来的辽国军队击败。最后金国从居庸关出兵,一举攻占了燕京。
根据海上之盟的约定,在击败辽国后,燕云十六州将归北宋所有。但是在灭辽的战争中,北宋方面实在乏善可陈,因此金国拒绝把燕云十六州归还。此时在金国人的眼中,北宋的羸弱和腐败,已经暴露无遗。最终金国和北宋经过协商,金国归还燕云十六州,但是北宋方面需要将原先赐给辽国的岁币转赐给金国。
1123年7月,一位名叫张觉的原辽国将领,在投降金国后,又带着金平州来投奔北宋,被北宋接纳。金国得知此事后,就遣使对北宋进行责问,为何私纳金国叛将。迫于压力,北宋不得不处斩了张觉,但金国对此依然不肯罢休。恰好此时,原先一直主张亲宋的金太祖完颜阿古打去世,他的弟弟完颜晟继位,是为金太宗。金太宗是一位军事野心家,他一直主张吞并北宋,因此他以张觉事件为借口,兵分两路,开始了对北宋的战争,并在靖康二年攻克了北宋的首都开封。
因此,靖康之耻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政策性失误和军事性失误,而张觉事件成为了金国入侵北宋的借口,也成为了靖康之耻的导火索。
靖康之变的前因后果
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耻辱,也是汉族人民的一次深重的灾难,和明末的“甲申国难”齐名。那么靖康之变是怎么回事呢?
靖康之变的画像
靖康之变首先要从金国的崛起说起,金国和宋朝签订了“海上之盟”,约定联合攻击辽国。在打败了辽国之后,金国又以张觉叛逃事件为由,撕毁了盟约,开始对宋朝进攻。金国攻打宋朝,共有两次,都是以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为统帅。第一次攻宋,仅有完颜宗望所部的人马抵达了开封城下,完颜宗翰所部被阻截在太原,一直无法得到深入。而且当时开封以李纲为守将,同时又令种师道所部从西北回援。完颜宗望见无法取得战果,只好率军回撤。
第二年,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一起攻到了开封城下,此时种师道已死,而李纲也被主和派打压,贬了官职。因此镇守开封的兵力已大不如前。宋钦宗又相信妖人郭京的鬼话,妄图以所谓的“六甲神兵”退敌,以致被金国军队攻破了开封的外城。
在攻破开封外城之后,金国军队并没有急着进攻,而是以议和的名义,将宋钦宗骗到了金国军营里,逼他写下了降书称臣。此后,金国又要求宋朝金一千万锭,银二千万锭,帛一千万匹为条件,作战停战的补偿。软弱的宋钦宗迫不得已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但是他筹集不到那么多钱,只好用京城妇女作为抵押。但尽管如此,宋钦宗还是无法凑齐金国要求的数目,只好再以皇族的女性来抵押,但依然无法满足金人。因此金人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之后,带着上万名宋朝的皇族女性和平民妇女北归。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说明靖康之变是怎么回事,在北归途中和上京,这些妇女无不受到了金国人的欺凌,其中也包括那些皇族女性。甚至有些女性被金国贬入了“浣衣院”,沦为了妓女。这一年,宋朝的年号为靖康元年,因此又将这个事件称为“靖康之变”。
话说北宋王朝经历了140多年,帝位从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一直传到八帝宣和年,也就是我们在《水浒传》里看到的那个腐败昏庸的徽宗皇帝,内忧外患不断,宋徽宗赵佶只顾着自己欣赏字画、女人,宠信道教和蔡太师、童贯、高俅、王黼之流的贪官,后宫藏着一万多名全国挑选出来的美少女,天天不是喝酒听曲就是忙着采阴补阳,根本无心管理国家大事。
赵佶是宋神宗的第11子,他的生母姓陈,因为是庶出,原本是没有资格继位的。可是,赵佶从小性格方面就比较狡猾。中国古代评价一个男人成功与否,主要是看他是否当官,官当得大不大。皇帝是最大的官了,天下男人很少有不想要这个位置的。为了能够当上皇帝,为了多点机会,赵佶就特别孝顺嫡母向太后,每天都去请安,对自己的生母反而冷淡了。嫡母向太后果然对他印象不错,后来帮他当上了皇帝。
可是,宋徽宗赵佶实在不是个当皇帝的料,非让他继承皇位实在是历史的误会。和李后主一样,宋徽宗同样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相同的还有,两个人都是才子皇帝,喜欢诗词书画,痴迷艺术但不擅长治国安邦;国家都亡在了自己的手上;最终都成了寄人篱下的亡国奴,都惨死在异国他乡。“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不同的是,李后主信佛教,而宋徽宗信道教。
赵佶喜欢享受,佛教的苦苦修行,对他没有诱惑力,他宁愿在声色香味触法这六尘的世界里尽情享乐,他宁可信道而不信佛。他最初也曾经想通过节制欲望来成佛,但是,蔡京劝他,那未来太空灵,不如通过纵欲的采阴补阳来得实在,在享尽人间乐事的同时,也可以成仙。
赵佶崇信道教,他把道教放在其他宗教之上,光皇家出钱养活的职业道士就有2万多人,这些人很体面地出入宫廷,还有个很牛的名字,叫“金门羽客”,还在全国设立“道官”26级。他亲自把道教推到“国教”的地位,甚至,自己也接受道士给他的尊号——“教主道君皇帝”。
这个赵佶荒唐到什么程度?他派人从全国各地精心选择了一万多天真少女,作为他采阴补阳的“补品”,蔡京说这些“补品”可以帮他求得长生。赵佶用什么样的金屋来藏这些娇娇女呢?就藏在从后宫到万岁山的特殊别苑里面。文人皇帝赵佶,一边欣赏着从全国各地搜罗来的著名碑帖字画,一边看着从全国各地收集到的奇花异石、珍禽怪兽,一边享用着从各地挑选来的采阴补阳“补品”。他有65个孩子,其中儿子31个,女儿34个。这,恐怕也是他长期采阴补阳的成果吧?
本该“授命于天”、“代天牧民”的赵佶就这么瞎胡闹,这种没有人性的、极度的腐败岂有不受到报应之理?后来金人把他抓去的同时,也把他的这些个孩子能找到的都抓去了。生了那么多,最后他得到了什么?一场空,白忙乎了。宋徽宗在金兵营中给过去的两个大臣的信中写到,“山河,都是为大臣所误。今日使我父子离散至此,追念痛心,悔恨何及”。他把责任都推到了大臣身上,好像自己没什么责任似的。其实,这次金兵南下,就是赵佶自己出主意勾引他们来的。《宋史》中说,如果不是赵佶主动搞小阴谋诡计勾引金人,“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赵佶为什么要这么干?为了自保,为了自己的利益。我们知道,宋国和辽国在宋朝第三代皇帝宋真宗时代就签定了澶渊之盟,这是一个长期友好的和平条约,两国不再打仗,而是互称兄弟。宋答应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两国的皇帝以兄弟相称,互相庆吊,文书来往互称南北朝,宋称南朝,辽称北朝。虽然对宋不太公平,甚至于屈辱,但是,能够维持宋朝的百年和平,总比年年打仗强吧。宋朝到了赵佶时代,国力日渐衰弱,赵佶诗、词、书、画都不错,可当皇帝不行,不干正经事。而且任用的尽是一帮拍马屁的家伙,比如《水浒传》里所写的太师蔡京,太尉高俅(曾当过苏东坡的书僮),都实有其人。高俅在《水浒传》里是出了名的坏蛋,从小就是个二流子,一点正事不干,因为“帮了一个生铁王员外儿子使钱,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被他父亲开封府里告了一纸文状,府尹把高俅断了二十脊杖,送配出界发放,东京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这么一个小混混,居然当上了重要部门的官员,大宋朝殿帅府的宝座让他坐了。凭借什么?就凭他会踢球,偏偏宋徽宗赵佶也好踢球。
赵佶如此随意任用官员,岂不让天下人耻笑?宋徽宗和那个著名妓女李师师的风流事,全东京城都知道了。有一次,宋徽宗春心荡漾地来到李师师的卧室,手里拿着金黄色的新鲜橙子,说是江南进献的,让李师师尝尝鲜。李师师少不得陪着开心,二人的悄悄话让躲在床下的周邦彦听了个不亦乐乎。听了就听了吧,文人的毛病就是手痒,有暴露癖,后来竟然把这个尴尬情景写进《少年游》词里。这《少年游》的词是这样写的: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吹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而那个不知深浅的李师师呢,竟然把这首《少年游》唱给了宋徽宗听。宋徽宗问谁填的词,李师师如实说,是周邦彦。这还了得?自己的隐私被臣子偷听了。龙威何在?皇帝的面子往哪放?宋徽宗恼羞成怒,回到宫里就把蔡京叫过来训斥说,开封府有个监税官叫周邦彦,听说他很不称职,怎么不见京尹处理呢!蔡京马上找来京尹,把情况说了。京尹说,周邦彦人不错的,完成的任务也最好。蔡京说,皇上对他不满,要处置他,你就照办吧。最后,给周邦彦安了个“职事废弛”的罪名,赶出了京城。
上行下效,那个和蔡京争夺相位的王黼,长得很帅,可就是不干正事,除了贪污受贿,就是变态地玩女人。他在卧室内放一张花团锦簇的大床,周围放着几十张“卫星”般的小床,他让家里养的几十个姬妾一丝不挂地睡在小床上,然后他挑选受宠的姬妾陪他做爱,一旦宠妾叫床,周围小床上的裸体姬妾们要一起充当拉拉队员,吆喝着加油助威,谁叫得声音大就奖励谁。
连高官、皇帝都没有羞耻感了,低级下流,完全不顾及朝廷的体统,在宫廷里竟然大搞淫乱活动,有的时候,赵佶还参与这样的集体淫乱,君臣尽欢。有一次宫廷宴会,著名的浪子宰相李邦彦竟然脱光了衣服进行色情表演,赵佶这个皇帝还兴高采烈,不巧被皇后撞见,皇后叹息说:用这样的人当一国之相,国家还有希望吗?这话我可不是乱说,也不是什么“戏说”、野史,这事在《宣和遗事》上记载得清清楚楚。
大家看现在影视剧里关公的形象,一个直观的印象就是关公是红脸的,第二个就是戴个绿帽。那关公为什么戴绿帽啊,这多不好听啊。
关于这个,网上有一些说法,一些说关公穿绿袍带绿帽为了起到迷彩服的效果,因为他的枣子都是从人家的园子里偷来的。还有说得更离谱的,说关公跟刘备的夫人发生了不应该发生的关系,所以刘备送个绿帽子给他,提醒他。当然,这些都是胡说八道啦。关二哥在天之灵会收拾他们的。
哪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看关公一开场是这样的: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光说脸红,没说穿绿衣服。
哪关公的绿袍子那来的呢?
书里没讲,但应该确是刘备送的。因为后面关羽在曹操那里打了一阵短工。曹操喜欢关羽,送了一样绵袍给他,但关羽把绵袍穿在里面,外面还是罩着那件许久不洗不换的绿袍。说明这个绿袍真的是刘大哥送给他的礼物。
哪刘备为啥送关羽绿袍呢?这其实也没有什么深意。因为当时穿衣服是分等级的,高官皇帝才穿绵袍红袍,平民百姓只能穿青袍绿袍。关羽一个卖枣的出身,刘备不可能送他高阶的装备。
还有一种可能,关羽名羽,穿绿色的衣服更符合他的名字。所以绿袍就成了刘备关羽兄弟情义的见证,也成为了关羽的标准装备。
哪绿袍就绿袍呗,为啥还配个绿帽子呢?这就是后人的加工了。搞美术的知道,绿色是很难跟其它颜色搭配的。穿绿袍只有戴绿帽看上去才不会有违和感。所以,就委屈关公戴个绿帽喽。
最后说一下,把戴绿帽跟老婆出轨联系起来,是元朝以后的事情了。元朝出了一个规定,失足妇女的家属必须裹青头巾。不然,就抓起来!
在战国时期,人才流动,谋士们常常是“朝秦暮楚”,这给录用他们的君主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如何扫除这种负面影响呢?战国著名谋士陈轸就曾睿智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有一年,陈轸又离开楚国前往秦国就职,著名的谋士张仪看不下去了,就跟秦王说:陈轸这小子的忠诚度实在不怎么样,经常将我们秦国的情报出卖给楚国,跟这种人共事简直是我的耻辱,我不想他成为我的同事,“仪不能与从事”。请大王待会问他,下回还想去哪个国家工作,如果是想去楚国的,干脆就把他杀了。
张仪先设好一个局,等陈轸来钻。陈轸见到秦王,秦王就给他下套,问他想去哪个国家,只要你说,咱秦国就给你准备车马,提供交通便利。
结果陈轸也不避讳,直截了当地说:“臣愿之楚。”秦王说:张仪果然没有猜错,也不出我所料,你还是惦记着楚国。言下之意就是说张仪怀疑你忠诚度有问题是没错的。
陈轸完全不慌张,他首先交代了自己频繁跳槽的真实原因,那是和张仪两人一前一后在诸侯国之间执行连横政策,“以顺王与(张)仪之策”,其实也是提醒秦王,我这样跳来跳去是受了指令的,大王你别忘记了。这也算是强调初心吧,上司指挥下属卧底,因为下属的行动自由度太大,弄久了,连上司都对卧底者的忠诚度没把握了,卧底者这时候强调一下当初的任务是必须的。
接着,陈轸打了个比方,说:楚国有人娶了两个妻子,有人调戏其大老婆,遭到严词斥责,此人又调戏小老婆,小老婆却欣然不拒。等这个楚国人死后,当年那位调戏楚国人妻子的人却愿意娶拒绝过他的大老婆,原因很简单,因为靠得住,忠诚度高。
陈轸将这个故事挪到他与楚国的关系上,他说,当今楚王贤能,是能识是非的,如果我经常把秦国的情报透露给楚国,“而常以国情输楚”,楚国的国君也会瞧不起我,其大臣们也会怀疑我,他们会不相信我的忠诚度,我用情报讨好楚国,反而适得其反,就如同那位迎合调戏者的楚国人的小妾一样,必将遭到楚国君臣的唾弃,我还能在楚国立足吗?“楚王必不留臣”。
秦王一听,明白了陈轸的用意,就不再怀疑他了,张仪也恢复了对陈轸的信任。
陈轸利用自己的智慧成功的打动了秦王,最终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我们现在电视剧上演绎的女性就算学以前的那样女扮男装,也一样会被认出来,而原因就归结于服装,发鬓,因为现在电视剧上的服装标配并不严格的按照古代那样的标准,如果按照古代的严格标准来做的话,首先就是服装的改变,在古代封建社会里,随着物质生产力的提高和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男女服饰标准都是按照礼部规定的标准划分,每个朝代虽然穿着不同,但相同的是都存在着对服饰的规定。
在皇家也专门设有专门的人来掌管皇室人的穿着。不同的男性和女性穿着都不一样。因此服装除了遮羞,等级的划分外,还存在着辨别男女的意义。
在男性当权的社会里,女性的地位极其卑微,在同一个地方女性要避开男子的接触,对女性的行为动作,作息安排都有专门的规定,男女之间不可随意相见,明朝时期,首居大臣张居正因其小女儿不小心吃了一个男仆递来的肉饼,而将其男仆打死,女儿饿死,可见其对女性的严重迫害。
除了有男女不能接触相见的封建思想外,随着儒家的传播和发展,封建社会越来越注重礼仪,对男女服饰进行严格的划分,在古代,女性的着装一般主要是裙衫,儒裙,然后穿着夹袄,或披着披帛,而男性则是袍和衫。
如果有女性因为穿出男性服装外,就会被社会责罚,被评为妖服,若是王权贵族的女性,甚至是尊贵的公主,都可能会上升为政治问题,可见其严重程度,所以在平常情况下,人们一般都不会认为女扮男装的女性就是一名女子,认为不会有人会去挑战权威。
而且因为古代对美的欣赏和礼仪的问题,大部分男性面容都是干干净净,更甚者有唇红齿白,面貌姣好的男性,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男性的审美度越来越趋向阴柔,其盛传度更严重。这对于女扮男装的女性来说,简直是太过容易了。
而乡下的姑娘因为皮肤糙的问题,扮成乡下小子非常简单,而娇滴滴的贵族小姐,装成公子哥也是不在话下。因为就算女扮男装扮的再怎么女性化,人们首先会下意识的去看他的服饰,认为在严厉的制度下,没有人敢于打破封建制度,所以平常情况下女扮男装也不会被发现,更别说花木兰了。
女扮男装除了服装的准备外,还要注意发式的问题,古代重视礼仪,认为男子若成年后,则必须束发立冠,因为古代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所以每个等级的人都有着每个等级的束发方式,而女性的束发则是根据年龄的增长,出嫁,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梳成不同的样式。因此女扮男装的话,则必须知道男子的束发方式,这点花木兰倒是做得不错。
古代男子立冠之后,多梳一种发型,这个发式就是四方髻,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等级戴冠固簪。而我们现在社会电视剧上演绎的某男扮女装的女性她佩戴的发簪一旦被人不小心抽出,头发散落就会立刻散落然后被发现是女儿身,其实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古代男子束发时,会先将头发在发顶梳完一个圈后,然后插上发簪,将剩余的头发绕着其缠完,使头发不容易散落,更为牢靠。然后再带帽立冠,并不同于女性的盘发,女扮男装是可以用帽代替,但是也要注意束发问题,所以相比之下,花木兰认认真真束发后的装扮可谓用两字代替,完美。
而现在女性随着地位的逐步上涨,服饰也随之而发生变化,越来越注重女性的美,男性的服装也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渐渐现代化,逐步抛弃了古代的衣着规划,而女扮男装的则大部分是由小孩扮演的,成年人扮演成功的恐怕没有吧?因此现代女性再怎么穿也比不上古代替父上阵的花木兰。所以生在封建社会的花木兰只要注意好一些重要的问题,也不会特意有人去想她倒底是男儿身还是女儿身的问题,因此和战友同吃同住十几年,也不会产生安能辨其实雌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