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朱元璋真容:为什么脑袋像猪头?
在现有的历史影像资料中,保存着明太祖朱元璋的两种画像。一种,相貌英俊、生龙活虎;另一种,则是猪头短颈、长相滑稽。其实,丑与俊的画像,都是官方认可的做法,最起码,朱元璋早就一清二楚。外界非常疑惑,难道朱元璋的确长相难看吗?莫非史书当中的记...
在现有的历史影像资料中,保存着明太祖朱元璋的两种画像。一种,相貌英俊、生龙活虎;另一种,则是猪头短颈、长相滑稽。其实,丑与俊的画像,都是官方认可的做法,最起码,朱元璋早就一清二楚。外界非常疑惑,难道朱元璋的确长相难看吗?莫非史书当中的记...
喜欢历史的朋友肯定会发现,历史上有两个开国皇帝和别的皇帝都不一样,那就是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这两个人的出身都不是很高,甚至朱元璋的出身可以说是凄惨。但是他们却都是从一个小人物一跃成为开国皇帝,而且创造了两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
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安徽凤阳人,我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早年做过和尚,做过乞丐,后跟从红巾军大帅郭子兴起义,并被郭子兴赐名朱元璋。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成为了继刘邦以后的第二位布衣帝王。但是这位...
朱元璋与李善长相遇时,一个是起义小分队的队长,另一个是曾经的小学校长。朱元璋没什么文化,但他有一个优点就是特别喜欢和尊重读书人。李善长的学历其实也不高,只是一个小学校长,但此时的小学校长,在朱元璋眼里已经是极有学问的人。 李善长是读...
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真正出身草根的布衣天子只有两位,一个是西汉开国之君汉高祖刘邦,一个是一手开创大明的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的祖上都是穷苦的老百姓,到了朱元璋的父亲那一代更是穷得揭不开锅。 朱元璋因为家里穷,打小就去给村里的地主家放...
朱元璋的明孝陵隐藏着诸多的秘密。在很久以前就曾有过传说,朱元璋死后故布疑阵,葬礼那天十三棺同出南京城。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明孝陵大家都知道在哪,朱元璋葬礼为何要故布疑阵呢? 1、明孝陵选址布局之谜 去过明孝陵的朋友如果细心观察,就...
朱元璋死后,并没有在自己的众多儿子里挑选继承人,而是选择了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这也让许多藩王心存芥蒂,朱允炆也感觉到了来自皇叔们的威胁,就决定削藩。正当朱允炆苦于找不到削藩的借口时,有一位藩王却被自己的儿子举报有异心,让朱允炆一下有了工作...
中国古代帝王墓葬制度里,最残忍的就是殉葬。秦汉时期,殉葬制度还比较盛行,但到汉朝以后,统治者发觉这一制度太不人道,便逐渐将其废止了。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考古学家在朱元璋的陵墓中竟然发现了众多宫女的白骨,很明显,朱元璋死时实行过秦汉时...
明代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笑贫不笑娼,在明代表现特别明显。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本来便拥有随便玩女人特权的皇帝,自然色心大动,“与民同乐”。 当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当然指有条件的)对生活质量都很讲究,如在中后期,女士很前卫,特爱赶时髦...
打下江山,建立起明朝的朱元璋在许多人的印象不是很好,屠杀功臣,谋害知识分子,不过他是从一底层农民的儿子爬到封建时代的权利顶峰,不得不说他的人生历程是相当励志的,而是朱元璋做的这件事情让后人骂了六百多年,朱元璋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呢?竟能后人...
一代精忠报国的英雄、善于谋略治军严明的南宋将帅岳飞,在其戎马生涯中,亲自参与指挥了126次战役,没有一次失败,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长期以来,岳飞之所以受到国人的敬仰,是因为他一方面壮怀激烈,精忠报国,另一方面壮志未酬,却屈死在风波亭上。
提到岳飞之死,人们没有不归罪于秦桧的。但是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岳飞会身死功灭?
今天人们已经知道,宋高宗才是杀害岳飞的真正凶手。秦桧只是迎合高宗的意思,代高宗承罪而已。《宋史》对此也有所描写:审问岳飞的大理寺的官员何铸,向秦桧辩白,说岳飞实在无辜,为什么一定要杀。秦桧讲:“此上意耳。”
那么,为什么宋高宗一定要杀害岳飞呢?
宋代猜忌武臣的传统政策是罪魁祸首
历史上的岳飞既是一个好学习、不扰民、得军心的人,也是一个不好色、不爱钱、不贪财的人。有人要送美女给他,被岳飞退回;年轻时岳飞喜欢喝酒,皇上劝了他一次,他从此就滴酒不沾:皇上要给他盖房子,他不要,并且说:“敌未灭,何以家为?”这样一个不好色、不好酒、不置家产、不怕死的人,图的是什么呢?难道图我的江山?这让宋高宗赵构心里犯嘀咕。在宋代猜忌武臣的传统政策下,只容得住贪财好色糊涂虫似的将领,可决不许任何将领有知识有志趣得民心得军心。
像岳飞这样的人,无论是宋代哪一个君主在位,均必不能相容。宋高宗处南宋草创之际,顾虑危疑,对岳飞更是不能相容的。因为岳飞的为人行事有许多优点,而这些优点都为宋高宗不愿武臣具有的,于是他的优点便成为他的死因。纵无秦桧,岳飞仍将屈死,他正和狄青一样,也是被宋代传统的政策牺牲掉的。我们与其痛骂秦桧,还不如诅咒宋代的传统政策,并谴责宋高宗的自坏长城。
淮西事变是岳飞被害的重大伏笔
朝廷采用宰相张浚的意见,让文官吕祉接管了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的部队。他的部将后来在要求归岳飞节制而不得的情况下,发生哗变,杀了吕祉,率领全军五万多人集体叛变,投降了伪齐。淮西事变,不但搅乱了北伐大计,而且改变了敌我态势和力量对比,北伐收复中原在赵构看来是不行了,急令岳飞转入防御,保住长江防线。
淮西事变,使赵构认识到这些军队和他们的首脑是不可靠的,名义上是国家的军队,但实质上,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是私家军队。要不,老百姓为什么叫他们作岳家军、韩家军、张家军、刘家军?没有一支皇家军?四大主力军全是这些首领们自己拉扯出来拼杀出来的部队,这些兵将只认多少年来带领他们出生入死的首领,而不怎么认朝廷的。如果再来一次“淮西事变”,甚至回过头来打朝廷,该如何是好呀?当务之急,不是北伐,而是整顿军制,把这些军队变成真正的皇家军队!但要整军,就不能打仗;要不打仗,就只有和谈。赵构不是个无能的皇帝,他马上开始行动了。
第一步是和谈。第二步是剥夺韩世忠、岳飞和张俊三将(刘光世早已交过军权了)的带兵权,让他们离开自己的部队。第三步是把管兵、调兵两权分开,由两个部门管辖。淮西事变,是南宋时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它促使主战派张浚离开了政坛、议和派秦桧当上了宰相,使岳飞由信任到受猜忌,并一步一步地走向了被害。难怪岳飞死后有悼诗曰:“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义不全尸。”
“直捣黄龙,迎回二圣”不合时宜
据说有一次岳飞为感谢皇上对他的重用,向皇帝表忠心表过了头,他说皇帝您放心吧,我一定要攻克黄龙府,迎二圣回朝。并把此作为北伐的口号。黄龙是金军老窝,捣了也罢。
迎回朝的二圣是谁呢?一个是皇帝老爸徽宗,一个是皇帝哥哥钦宗,大家想想,如果他的父亲跟他的哥哥回来,那他的位子还能坐得稳吗?后来秦桧还跑到皇帝那去打小报告,声情并茂地说了一番,还画了三个太阳,意思是提醒皇上,这国无二主,天无二日啁。高宗口上不说,心里肯定不悦。口号这东西似乎颇为国人所钟爱,它简洁明了,便于凝聚人心,同心协力。如早些年的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如近些年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等,无不简洁有力,颇具奇效。可口号这东西也不能乱提,弄不好就会涣散人心,模糊目标,甚至会丢掉身家性命。
如果我们细看《金瓶梅》,就会发现,潘金莲有一个与西门庆的其他妻妾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她有一个“乐于偷听他人云雨“的“怪癖”。其实在《金瓶梅》中,偷听云雨的并非金莲一人,可是潘金莲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就是:别人都是“碰巧”了偷听,而金莲却是“有意而为之”。
如第二十三回“金莲窃听藏春坞”。宋惠莲和西门庆在藏春坞里私会,而金莲“打听他二人人港已是定了,在房中摘去冠儿,轻移莲步,悄悄走来花园内,听他两个私下说甚话。推了推,开着,遂潜身徐步而入。也不怕苍苔冰透了凌波,花刺抓伤了裙褶,砠“ju”足隐身,在藏春坞月窗下站听。” 又如第二十七回:“李瓶儿私语翡翠轩”。西门庆让潘金莲去叫孟玉楼并送朵小花,自己与李瓶儿在翡翠轩中云雨,不料金莲“把花儿递于春梅送去,想了想,回来悄悄蹑足,走在翡翠轩隔子外潜听。”
潘金莲作为西门庆的第五房小妾,并没有“失宠”,且西门庆“进她房中”的次数也不少,可是什么原因使潘金莲如此的“乐于偷听他人云雨”呢?仔细观看《金瓶梅》不难发现其中的原因。
第一:嫉妒
潘金莲每次听西门庆夸赞别的女人时,总是连讽刺带挖苦,“醋语”大开。如潘金莲听西门庆夸宋惠莲的脚比自己还小,就对惠莲挖苦恐吓,制服的她服服帖帖。又如西门庆说爱李瓶儿“好个白屁股儿”,潘金莲发起醋来,对西门庆说:“怪不得你的脸洗的比人家屁股还白”。
对于潘金莲来说,西门庆对别人的夸赞,似乎就是对自己的贬低。在西门庆府上,自己要想立足生存,就必须把“男人”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潘金莲唯恐西门宠爱他人,就连西门庆与别人云雨时调情的话,都当做是对自己的威胁。这里,潘金莲偷听云雨有一种“监视”的味道。
第二:潘金莲自身的“淫荡”本质所致。
淫荡之人好淫荡之事,对于潘金莲来说,偷听他人的“淫声浪调”能够更大程度的满足自己的淫荡心理。在西门庆众多的妻妾当中,潘金莲是最淫荡的一个,这在“吴神仙贵贱相人”一节中能够得到证实。
西门庆让吴神仙给房下妻妾相命,待到潘金莲时,吴神仙的话是这样的:“此位娘子,发浓鬓重,光斜视以多淫,脸媚眉弯,身不摇而自颤”。对此,笑笑生有诗曰:
举止轻浮惟好淫,眼如点漆坏人伦。
月下星前长不足,虽居大厦少安心。
可见,潘金莲不愧为《金瓶梅》中第一“淫妇”。
第三:“多疑”的性格
潘金莲喜欢偷听西门庆与他人云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唯恐别人在西门庆耳边说自己的“长短”。然而潘金莲“多疑”是有原因的。
在西门庆的众多妻妾中,不是明媒正娶的,就是房中丫鬟收归“旗下”的,还有就是带有“丰厚”嫁妆的,而自己呢?什么都没有。因此她唯恐别人小瞧于她,在西门庆面前说自己的坏话。另外,潘金莲对待府中丫鬟最为刻薄,树敌颇多,这也是她“多疑”的一个原因。
古埃及金字塔自发现以来就充满了种种神秘元素,其中法老的咒语就是其中一项甚为恐怖的诅咒。曾经最早参与挖掘图坦卡蒙法老墓的多名考古学家就因此而不得善终。同样法老诅咒也多次应验杀死了许多打搅法老长眠的入侵者。法老诅咒为何屡屡应验?这中间隐藏着什么秘密?
咒语显灵
在埃及金字塔幽深的墓道里,刻着一行庄重威严的咒语:“谁打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的翅膀就将降临在他头上。”人们曾经以为,把这种咒语刻在墓道上,不过是想吓唬那些盗墓者,使法老的遗体和墓中财宝免遭劫难。
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连续发生的一些事件,使那些胆大妄为的人们不得不在咒语面前感到畏惧。进人法老墓室的人,无论是探险家,还是盗墓者,绝大多数人不久便染上不治之症或因意外事故,莫名其妙地死去。
图坦卡蒙是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公元前14世纪在位。他8岁即位,19岁就去世了。他的墓室于1923年2月被探险队员打开,并在里面发现了无数的珍宝。但参与发掘的20多人在其后不太长的时间里先后死去,死因不明。法老咒语显灵之说,从此不胫而走。
图坦卡蒙的墓室就像一个收藏极为丰富的博物馆。墓内的珠宝、工艺品、家具、衣物、化妆品以及各种兵器多达5000余件。在粉红色前室里,有三张四周雕成怪兽形的金床。床旁是两个真人般大小,相对而立的黑色卫士雕像,身穿金裙,手执锤矛。室中到处都是珍贵的宝物:镶有宝石的王座、金光闪闪的古代战车、洁白似玉的花瓶、雕刻精美的金床和金椅、各种乐器等。棺室由两个武士塑像守护。里面有四个金色的神盒,一具水晶石棺和三个套棺。内棺由纯金制成,上面写着年轻法老的名言:“我看见了昨天;我知道明天。”
躺在棺内的图坦卡蒙带着一副很大的金面具,这副面具和他本人的相貌几乎一模一样。
潘多拉的盒子
神秘的图坦卡蒙法老陵墓犹如“潘多拉的盒子”,在被打开之后灾祸接连发生。花费巨资赞助并参与了此次发掘的卡纳冯勋爵在五个月后死于开罗的一家医院。他的儿子后来回忆说:“父亲在连续发烧了12天后,半夜1点50分,护士进屋告诉我父亲已去世。当我走进他房间时,全医院的灯光突然熄灭了。我们询问了电力公司,他们对突然停电提不出合理的解释。”
到1929年,直接或间接参与这次发掘的人员中,有22人死因不明,包括第一个解开图坦卡蒙裹尸布、给他用X光透视的雷德。他在拍了几张X光片后,身体忽然极度虚弱,第二年回到伦敦就死了。类似的事还可以举出很多,人们不禁要问:这些人究竟是怎么死去的,法老的诅咒又是怎么回事呢?
有人认为,古代埃及人可能使用病毒来对付盗墓者。1963年,开罗大学医学教授伊廷塔豪发表文章说,根据他为许多考古学家做的呼吸道发炎的检测。他认为进人法老墓穴的人正是感染了这种病毒,引起肺炎而死去的。
1983年,法国女医生菲利浦提出了新的见解。她认为致命的不是病毒而是霉菌,由于法老陪葬物中有众多食品,日久腐败,在墓穴中形成众多的霉菌微进人墓穴者不可避免地要吸人这种微,从而肺部感染,痛苦地死去。
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法老的咒语来自陵墓的结构。其墓道与墓穴的设计 能产生并聚集某种特殊的磁场或能量 波,从而致人死亡,但要设计出这样的结构,必然要有比现代人更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而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又是怎样掌握这种能力的呢?孰是孰非,3000多年前法老的诅咒,至今人们仍没能理解。
法老墓穴里边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玄机,能够让这个千年的诅咒屡屡应验?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我们只能期待着彻底解开谜题的那一天。
隋炀帝杨广自从登上帝位以后,可以说每一年都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宫殿、开运河、挖驰道、筑长城,无休止的南游北巡,大规模地宴请各族君主、王公大臣,发动上百万人的战争,其糜费之大,劳民伤财之严重,在历代帝王中是罕见的。
连年不断的劳役,男丁不够数,连妇女也征用。许多人为了逃避劳役和兵役,故意将自己的手脚弄残,称为“福手”、“福足”。沉重的赋税,使得人民不胜负担,生活极端困苦,史书上多处描写当时人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如大业七年,隋炀帝为攻打高丽,下令征集上百万民夫运粮、运物资,致使“耕种失时,田地荒芜”,加上水灾饥馑,粮价大涨,“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安分守己不免冻饿而死,偷窃抢劫尚有一线生机”,大业十二年,官吏更加腐败,许多地方百姓饥馑无食,开始吃树叶树皮,继吃野草或煮土而食,这些都吃尽了,便人吃人。
隋王朝对人民残酷的剥夺和压迫,迫使人民起来反抗。大业六年正月初一,天明前,有数十人戴白帽穿白衣,焚香持花,称弥勒佛,进建国门夺兵仗,谋起事,事泄被杀,事后连坐千余家。残酷的镇压并没有使人民屈服。大业七年,邹平百姓王薄据长白山(今山东省邹平县南)起义,称知世郎,从此农民起义此起彼落,连年不断,规模越来越大。大业十二年,瓦岗军首领李密叫文人祖君彦写了一道檄文,布造天下,公布隋炀帝的十大罪状。
就在这一年,隋炀帝还是三游江都。他到江都后,更加荒淫,宫中多间房屋,每一间都有美人居住,每一天令一房美人作东道,设宴陪炀帝饮酒作乐。萧后和嫔妃一千多人,也都每天宴饮,常常喝得醉醺醺的。炀帝更是杯不离手,酒不离口。他见天下大乱,心里常常烦躁不安。实际上,早在大业八年,有一天宫中失火,他怀疑是盗贼入官放的火,从此每夜不能安然入眠,要有妇人在他身边为他拍抚方能入睡。如今他更是惶惶不可终日,预感到自己的一生快要走到尽头了。一天他照镜时,对萧后说:“好头颅谁当斫之?”意思是说:他这颗头颅迟早保不住了。
没多久,江都的粮食快吃光了。炀帝宫中的骁果(招募来的卫兵)大多是北方人,眼看就要饿死,更加想念家乡,纷纷逃跑。有位郎将叫窦贤带着一些卫士一起逃跑,炀帝得报后立即派兵将他们抓回,将窦贤斩首。可还是不断有人逃跑,扰得炀帝更加惶惶不安。
虎贲中郎将司马德勘是炀帝宠信的一位卫队将领,他深知他所统领的骁果都想逃回北方的家乡,便和一些知心的官员商量,约定一起逃跑。虎牙郎将赵行枢也是合谋者之一,他和将作少监字文智及交情深厚,便将逃跑的事对宇文智及说了。宇文智及大喜,不过他认为逃跑不是办法,窦贤便是个样子,如今上天已要隋朝灭亡,英雄并起,不如趁此成就帝王之大业(即夺取帝位),司马德勘表示赞同。两人又去找一些官员合计,众官也都赞成,他们共_推宇文智及之兄、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为主。
几天后,司马德勘等人带兵进入内宫,消灭了少量的抵抗力量后,便去捉拿隋炀帝。隋炀帝知道发生动乱,连忙换了一身衣服,逃到西阁躲起来,经一宫女指点,终于被捉住,被带到他的寝宫。炀帝苦着脸说:“我有何罪,落到这个地步!”有一个将领叫马文举,数落他说:“陛下违弃宗庙,四处巡游不息,对外频加征讨,在内奢侈荒淫,使得丁壮劳力死于刀刃,老弱妇女填于沟壑,四方百姓无以为生,盗贼蜂起,还重用那些逢迎拍马之徒,文过饰非,拒绝忠臣的谏言,还说没有罪吗?”炀帝说:“我确实对不起百姓。至于对你们这些人,荣禄富贵到了极点,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今日之事,是谁领的头呢?”司马德勘说:“遍天下人都怨恨你,何止是一个人呢?”又有人历数隋炀帝的罪状,众将官十分愤怒,要将他杀死,隋炀帝解下身土的佩带说:“天子自有死法。”一位将官接过佩带,将他勒死,时年仅五十。
和珅是清朝被揭发出来并被处死的最大的腐败分子,但是他也曾经作为“反腐败”的先锋得到乾隆皇帝的高度赞赏。那么,和珅有着怎样的“反腐高招”?他又是如何从“反贪能臣”一步步沦为清朝最大的蛀虫?
都知道和珅是清朝第一大贪官,但是和珅并非一当官就贪,他也曾有过“辉煌”的反腐经历。和珅是满洲正红旗人, 19岁时,他袭世职成为皇宫侍卫,并且只用了7年时间就登上了军机大臣兼内务府大臣的高位。
查办李侍尧名利双收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乾隆帝询问云南粮储道海宁有关云南总督李侍尧违法之事,海宁供出了李侍尧在总督任内的罪行。乾隆立即派和珅赶往云南查办李侍尧,并查封了李侍尧在京城的房屋家产。
和珅选择李侍尧的“家人”(古时称仆人为“家人”)张永受作为突破口,张永受交代了李侍尧向下属勒索银两的罪状。李侍尧被革职拿问,由和珅将其解京审讯,李侍尧的下属们一并革职,均被送新疆伊犁充当苦役。李侍尧在云南的住所被查抄,计金银、珠宝、洋货、名画共901项,也由和珅押解进京。
因成功办了此案,和珅更得乾隆帝赏识、宠信。和珅向乾隆帝奏报,云南吏治废弛、官库多亏空银两,亟宜清查、整顿。在回京的路上,和珅就被提拔为户部尚书、议政大臣,让他来解决云南的问题。和珅完成使命后,乾隆帝授予他御前大臣兼都统,赐婚其子丰绅殷德为和孝公主额驸。和珅查办李侍尧案,是名利双收。和珅这次反贪,主要经验是选准反贪突破口。撬开了深知内情的仆人的嘴,一个官员若贪腐,是瞒不过身边人的。
从反腐能臣到贪官保护伞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布政使于易简,说他们向各州县索贿。乾隆帝命和珅、左都御史刘墉至山东调查、审问,又派钱沣同行。然而这次和珅一改2年前查李侍尧案那种坚决的态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记载,钱沣知道国泰是和珅党羽,便提前几天出发,到良乡微服察访。见和珅府上的仆人乘良马经过,不久,那仆人回头,钱沣搜其身得到国泰给和珅的密信,信中多隐语,大意是已借银填补官库亏空,钱沣立即向朝廷奏报。
和珅到了官库,抽查了几十锭银子(官银50两为一锭),一不看银子的成色,二不称银锭的分量,就起身返回下榻的行馆。这分明是走过场,应付朝廷,保国泰过关。刘墉坚持原则,钱沣更是下决心追查到底,他要求封库,次日把库银仔细查了一遍,发现银子成色与官银不同,都是从商人那里借来充抵的。国泰等人的罪行得以查实。
原来,和珅当官久了,很会揣摩乾隆帝的旨意,并善于利用皇帝的喜怒达到陷害人或包庇人的目的。不投靠他的,他就设法使皇帝生此人的气;向他行贿的,即使冒犯了皇帝,他也为其斡旋,或者故意拖延,等皇帝消气。大官们都把和珅当靠山,和珅之所以要冒风险在两个坚持原则的官员面前庇护国泰,就是因为国泰是他的党羽,他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和珅也遭家奴“连累”
和珅的职位太多,权力不受制约,就忘乎所以起来。清《啸亭杂录》一书写到了和珅在下级官员面前的神气:山东历城某县令到京求见和珅,作为日后向人夸耀的资本。他向和府看门人贿赂了2000两银子,才被允许跪在和府大门口等候。和珅回府时,在车中见到了跪者,并得知他乃七品芝麻官,于是呵斥道:“县令是什么东西,也敢来拜见我!”
和珅没有吸取贪官李侍尧等人的教训,他既没有管好自己,又没有管好自己的仆人,以致重蹈了李侍尧等人的覆辙。他查李侍尧案时,从审问其仆人入手,顺藤摸瓜;数年之后,别人也从和珅的仆人入手,检举仆人,敲山震虎。这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李侍尧的家奴“出卖”了李侍尧,和珅的家奴也“连累”了和珅。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御史曹锡宝上奏皇帝:和珅仆人刘全生活奢侈,建房超过规定的标准。乾隆帝看出曹锡宝是想弹劾和珅,于是要求曹“直陈和珅私弊”。曹锡宝拿不出证据,而和珅也预先让仆人刘全毁屋重建,以致查无实据。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驾崩。嘉庆帝旋即下诏宣布和珅二十大罪状,并赐死。和珅的第二十条罪状为:“家奴刘全,家产至二十余万,并有大珍珠手串。”和珅纵容、包庇仆人,成了他的大罪之一。
和珅的家产被查抄出来的到底有多少?至今没有完整、准确的说法。当时大清国一年的财政收入,有说6000多万两银子,有说7000多万两银子。和珅的财产,有说相当于全国10年财政收入的,也有说相当于15年、16年、18年甚至20年全国财政收入的。 说他是清朝被查处的第一贪,并不过分。他家的财产全部折成银子,不是以万两计,不是以百万两计,而是以亿两计。
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有着许多古老美丽的传说,位于西霞岭的孤山脚下,有两座孤坟,这两座坟墓里分别埋葬着古代的两位绝色才女,一个是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十九岁病逝,另一个是建文帝时期广陵太守的女儿冯小青,十八岁的时候,哀怨而死,此女天资过人,聪慧美貌,绝非一般的女子可比,后因家门不幸,流落异地,嫁给了一位姓冯的公子为妾。
谁料,那冯公子的原配崔氏竟是个母夜叉泼辣的很,与冯小青水火不相容,几经刁难,终将冯小青赶出了冯家与丈夫不得相见,可怜的冯小青从此孤苦无依,终因整日的思念丈夫冯公子成殇,抑郁而亡,芳龄刚有十八,便香消玉损。
《女才子书》中小青卷雪庐主人曰:千百年来,艳女、才女、怨女,未有一人如小青者。这样的小青怎么会不引起众多人的怀念呢。
冯小青是16岁时被武林(杭州)名士冯千秋从扬州买回杭州作小妾的,她因为嫁充侧室,被其凶悍的原配幽禁在三面临水仅有一线陆路可通的孤山放鹤亭边,不许与丈夫谋一面,因而她养成了那种自身恋爱的畸形现象。
她往往乐于驻足池旁以观看自己倒映水中的倩影,入晚,她面对孤灯一盏,形影相吊,唯以《牡丹亭》一书自遣,因而在她极少传世的诗篇中有一首《读牡丹亭绝句》,可以从中仿佛看到她那时的思想轨迹。
她是这样写的,“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一天,她到孤山上的尼姑庵去面对观音大士默占一诗,“嵇首慈航大士前,不生西土不望天,愿祈一滴杨枝水,遍洒人间并蒂莲”。
这就是说,她个人无所要求,但愿大士慈悲为怀,普施甘露,让那些原应配成一对对的天下男女们终成眷属。当冯小青香消玉殒的不久以前,她描绘了三幅自身的画像,常焚香献祭以寄其不胜自怜之慨。
这个年轻的女诗人读了《牡丹亭》后自叹身世以至于压郁得病而夭折的,埋葬在杭州西湖孤山玛瑙坡旁,墓碑上刻着“明诗人小青女史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