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成祖生母是谁 朱棣为何大修大报恩寺?
2008年,南京的大报恩寺地宫被打开,揭开尘封的地宫大门,惊人的发现展现在世人面前,地宫中发现世界唯一一粒“佛顶真骨”。未毁前的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高达78.2米,琉璃烧制通身,塔内外常置长明灯。堪比皇宫奢华的大报恩寺隐藏着明初惊天秘密,此...
2008年,南京的大报恩寺地宫被打开,揭开尘封的地宫大门,惊人的发现展现在世人面前,地宫中发现世界唯一一粒“佛顶真骨”。未毁前的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高达78.2米,琉璃烧制通身,塔内外常置长明灯。堪比皇宫奢华的大报恩寺隐藏着明初惊天秘密,此...
永乐皇帝朱棣建造的大报恩寺塔曾在秦淮河畔雄踞了四百余年,是明代南京呈献给世界的“天下奇观”。但这座“中国之大古董”也让后人质疑朱棣建塔的目的,并不是他说的要报答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养育之恩,而是一些有识之士所说的“忏恶”。 朱棣之残暴胜...
盛庸,明朝将领,一位骁勇善战之人,曾被三位明朝皇帝任用。首先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屡屡立下战功,深受朱元璋赏识。其次是在建文元年,盛庸以参将的身份跟随耿炳文伐燕王朱棣。最后在朱棣即位后,盛庸也被封侯。看似官路一帆风顺,背后的坎坷只有他自己...
盛庸,明朝将领,一位骁勇善战之人,曾被三位明朝皇帝任用。首先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屡屡立下战功,深受朱元璋赏识。其次是在建文元年,盛庸以参将的身份跟随耿炳文伐燕王朱棣。最后在朱棣即位后,盛庸也被封侯。看似官路一帆风顺,背后的坎坷只有他自己...
综合明成祖生母的七种说法,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这样几点: 第一,明成祖朱棣非马皇后所生,这几乎没有多大的争议。因为有关朱棣为嫡出之说的主要来源就是朱棣钦定的官书一面之辞,且其本身说法也各异,不足为信。 第二,明成祖朱棣为达定妃所出...
燕王朱棣在建文四年1402年通过靖难成功升职成为皇帝,朱棣能在短短四年内击败数倍于自己的男军,除了自身条件出色外,更重要的是有一批文臣武将拼死效命,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谁的功劳最大。 姚广孝是一个和尚、一个不一般的和尚,其他和尚吃斋...
中国古代有的朝代会有“两京”制度,除了首都盛京之外,还会有一个陪都的存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把北元驱逐走,统一中国决定定都南京。可燕王朱棣篡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后,却在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就这样朱元璋钦定的首都南京,便成了留都,不再是首都...
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病去世,不过,他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他最喜爱的孙子朱允炆。但是这样一来,让朱元璋其他的儿子们不爽了,叔叔们见到侄子还要下跪磕头,尤其像朱棣这样能征善战的牛人,自然不服气。 因此,建文帝朱允炆...
导读:“株连九族”,已经是相当恐怖了,然而,方孝孺却遭到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十族”之诛。即在宗亲九族之外加上门生故旧,牵连者不计其数!方孝孺到底犯了什么罪,竟至于要遭此“十族”之诛呢? 所谓“九族”,一般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明朝是一个比较奇葩的朝代,出的奇葩皇帝也最多,有喜欢木匠的,有几十年不上朝的,但是,即使是这样,国家社稷竟然在历史上来说也算得上是非常安稳的,即使是最黑暗的时候,碰见最荒淫无道的皇帝的时候,朝堂上没有可用之臣,战场上没有可用之名将,但是...
150多年前,出身“草根”的徐寿,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在中国科技领域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台蒸汽机的制造者,第一艘机动轮船的制造者,化学元素的中文命名者,第一位在《自然》发表文章的中国人,第一艘军舰的制造者,第一所教授科技知识的学校——格致学院的创办者,第一场科学讲座的举办者……他以“工匠”之身一举成为近代科学先驱,被清朝同治皇帝赐予“天下第一巧匠”的称号。
今年恰逢徐寿诞生200周年。他是江苏无锡人,但上海是他后半生工作的地方,其主要业绩和科技成果也发生在上海。本文讲述了几则关于徐寿的创新故事,来纪念这位晚清“第一巧匠”,学习他的工匠精神。
一本科普读物催生“鲁班再世”
徐寿出身于耕读之家,少时在村塾学习11年。但他厌恶科举,而喜格致之学,“举凡各种农具、工具、日用器皿的结构,以至于艺术品、装饰品等的制作,无不发生兴趣,从事研究”。
在乡村,他以手工艺谋生,并立下“四毋”座右铭:“毋谈无稽之言,毋谈涨之语,毋谈星命风水,毋谈巫觋谶纬”。1855年,他与喜欢数理的同乡华蘅芳一起到上海,逛至外滩一家书馆,觅得《博物新编》一书。这是一本科普通俗读物,既讲析日常用品的结构原理,也介绍当时新鲜的声光化电知识。徐寿一看,大喜过望,赶紧购下。回家之后,不仅精读细看,而且与华蘅芳“朝夕研究,目验心得,偶有疑难,互相讨论,必求焕然冰释而后已”。
为求得七色光,他曾用水晶图章磨成三角形验之;为明白枪弹之行的抛物线,还设立远近多靶以测之……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能工巧匠而言,有了科普读物就能助其学用结合、技艺大进。据记载,徐寿曾制作指南针、象限仪、自鸣钟,甚至还仿铸墨西哥银圆。一下子,“鲁班再世”的声名传遍城乡。
1862年,洋务派首领曾国藩点名征召徐寿到淮军在安庆的军械所。徐寿出手不凡,没过几月就和次子徐建寅造出了蒸汽机模型。蒸汽机的出现,曾推动西方的工业革命,但当时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其为何物。当这台蒸汽机模型在总督府成功试验后,曾国藩欣喜不已。在当天的日记中,他这样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3年后,徐寿和华蘅芳同心协力,制造出了我国第一艘机动木质轮船,“长五十余尺,每一时能行四十余里”。轮船在长江中破浪前进,性能良好,向上游逆水航行14小时,下行顺水则只用了8个小时。这艘轮船被命名为“黄鹄”,语出《战国策》中的“黄鹄因是以游乎江海,淹乎大沼”。古人视黄鹄为一飞千里的江海大鸟,以此命名寓有破浪腾飞之意。这开启了我国近代造船业的先河。
上海第一份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为了探个究竟,专门派记者登上“黄鹄”轮上体验。回来后,他们这样报道:“黄鹄号”所用材料均由徐氏父子之亲自监制,并无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助。也就是说,这艘由蒸汽动力驱动的轮船全是“国产”,就连螺丝钉也是靠徐寿用锉刀一颗颗锉出来的。消息传到京城,清廷分外振奋,特赐予徐寿“天下第一巧匠”匾。
之后,在徐寿、华蘅芳的设计监造下,多艘兵舰陆续下水、相继服役。其中,第4艘兵舰“威清号”载重已达1000吨,北洋水师就此成立。
一份皇族家谱启发破译周期表
1868年春,地处上海的江南制造翻译馆正式开馆。担任翻译委员的徐寿由此定居上海,开始了后半生在文化领域的创造生涯。
徐寿不谙外文,但长于国文。当时流行由熟悉外文的人将外文口译成汉语,然后由擅长国文的人修饰成文。林纾就用此法成为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在科技翻译领域,徐寿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并且有不少创新成果,体现了“天下第一巧匠”的巧劲。
徐寿被后世誉为“中国近代化学的开拓者”,其主要功绩是主持翻译了大量化学著作,并成功首创一套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法。
翻译化学著作,最大的拦路虎是如何将元素符号的字母译成汉字。当时,有人把元素符号的字母音译成汉字,如把Li(锂)翻译为“梨”、把F(氟)翻译为“肥”;有人则直接音译,如把Mn(锰)译为“孟葛尼斯”;还有人把“氢”写成“轻”,把“氮”写成“淡”等。如此五花八门的翻译,让人莫衷一是。
那么,徐寿是如何破解此难题的呢?相传,这里还有一则故事:一天,徐寿在书坊觅到一份明代家谱。其中,有很多名字都与金属矿物有关,直觉告诉他这对翻译化学元素有帮助。
细读后才发现,这是一本明朝皇帝的家谱。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作了20多首五言诗,要求后代男丁取名字时按诗中的字排序。第一个字按辈份取,第二个字遵循五行相生以“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取。然而,随着皇子皇孙越来越多,诗中的字不够用了。于是,古书上的生僻之字都被一一找了出来,而且还生造出了诸如汞、钋、钛、烷等偏僻字。
徐寿看后大受启发:一是没有名字的新事物可自造新字,二是造字不妨借助“木火土金水”来完成。于是,他同人商量后,在《化学鉴原》译作中这样写道:“西国质名,字多音繁,翻译华文,不能尽叶。今惟以一字为原质之名,取罗马文之音首,译一华字,首音不合,则用次音,并加偏旁,以别其类,而读仍本音”。寥寥数笔,展现了他的卓越智慧,显示了他的工匠精神。
这样,徐寿根据汉字组合规律和元素符号性质新造了许多字。他采用形声法为主要方式,金属一概用金字旁加上音译之后的简单汉字合体,于是钙、镁、钍、铋等新字出现了;非金属的则换个石字旁,于是多出了磷、硼、矽等一干新字;对气体元素,则译成氢、氧、氮、氯等。据统计,《化学鉴原》 中共介绍63个化学元素中文名称。其中,由徐寿首创的有51个,沿用至今的达36个。
徐寿这种会意象声的造字、翻译方法,受到了国人的普遍认同。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表。传入中国后不久,人们就用此法破解了翻译难题。日本获悉后,立即派人前来学习,并引回本国使用。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化学元素已从60多种增加到100来种。而新发现元素的中文定名,还大体遵循着徐寿当年制定的原则。
一张细致绘图
铺就教育救国基石
教育救国、振兴实业,是近代仁人志士的夙愿。徐寿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认为格致书院培养的科技人才既是格致之才、精于技艺,而且还应懂得对技术之“理”和“道”的探究。格致,原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一个命题,指穷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识,最早见于 《礼记·大学》。
徐寿创办格致书院,提倡科学、注重技艺,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使“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
要办学,先得有校舍,这就要筹集足够的资金。于是,徐寿上书北洋大臣李鸿章、南洋大臣李伯羲,得到财政拨款2000两白银。他又找到江南制造局的老朋友、上海道台冯焌光,获得慷慨捐银2000两。再加上其他中外人士的捐赠,共筹募到白银5000两。由此,得以征购一块空地(即今上海格致中学校址),开始建造院舍。
徐寿既能筹集资金,又能挥笔绘图。考虑到书院是为了培育中国的技术人才,校舍应符合中国的建筑形式,因而经过他的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周密设计和细致绘图,一张体现中国气派的设计图纸跃然而出。 同时,为准确核算成本,他还到市场了解行情,对工程所需的材料、人力、工时、人工费用等一一作出调查、核计。据此,制订了整个工程的开支预算,并将设计图纸上交董事会。
但是,因董事会里洋人居多,最终还是决定采用招标方式,延请几位建筑师分别作出设计方案和预算,交由董事会择优选定。
几个月后,董事会审阅设计方案和预算表。经过分析比较,最终认为徐寿的图账最清楚、最合适,“董事会议定见,请其料理此事”。徐寿不负众望地担起了重任,不仅废寝忘食地工作,而且还下工地督造,一心扑在工程上。3个多月后,一幢漂亮的院舍拔地而起。
格致书院落成之后,徐寿将自己生命的最后10年时光贡献给了书院。在这里,他又创造了中国科技史上的几个第一。例如,创办第一本科技期刊《格致汇编》,第一次采用实验教学法,等等。有人曾经这样评价:徐寿等人在格致书院开创的化学课表演实验这一有效的教学方法,100多年来一直为化学界沿用,至今仍闪耀着光辉。
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际,徐寿身上所具有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蔡京是北宋“六贼”之一。“六贼”出自于太学生陈东给宋孝宗的上书,当金人兵临城下,包围汴京,眼看亡国,陈东将国家的危难归结于宋徽宗手下的六个大臣,说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开启兵衅),朱勔结怨于东南(兴花石纲役),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说他们是祸国殃民、让国家遭受苦难的罪魁祸首。
蔡京是北宋末年有名的权臣,高俅之所以被众人所熟知,还是要从《水浒传》中得来。所以相对来说,还是蔡京权力更大,应该算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金兵南下,宋徽宗禅位给宋钦宗之后,蔡京带着家人南下扰乱。侍御史趁机弹劾蔡京,蔡京惨遭流放。然而逃跑的时候带着大量钱财,但是他低估了北宋人对他的痛恶。
蔡京出逃过程中,旅社不给他开房,饭店不给他开餐。而蔡京也是横了心,也不掩盖自己名字,非得光明正大的买。别人一听是蔡京,出再高的价都不愿意出售。
蔡京一路南逃的过程中,从开封到长沙将近三千里路,几乎没有买上几口热乎的饭菜。几经波折后终于到了长沙,刚刚住到城南的一座破庙,因为一路上舟车劳顿,饥寒交加,饿死于破庙。
高俅还是一个头脑比较清醒的人,金兵进攻汴京之时,宋徽宗曾带领他和蔡攸、梁师成、童贯等人外逃,在逃跑的路上,童贯安排高俅留守泗州,高俅不但没有留在泗州,反而回到了危险的汴京,后来宋钦宗以“东京被围,闻之而去”的罪名,追责跟随宋徽宗逃跑的那些大臣时,蔡攸、梁师成、童贯等人被处死,高俅却因回来了而幸免于难。
1126年,高俅寿终正寝,安然去世于家中,得以善终。
李显复辟登基后对与其共患难的妻子韦后十分纵容,导致朝政大权逐渐被韦后一族掌握。武三思在韦后和昭容上官婉儿的帮助下,位列宰相,在朝堂中形成了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他们大肆打压张柬之、敬晖等神龙革命的功臣势力,激化了其他李唐皇族之间的矛盾。首当其冲的就是太子李重俊,他并非韦后亲生,安乐公主与其夫武崇训(武三思子)经常侮辱他并想夺了他的太子之位。707年7月,李重俊发动兵变,杀死武三思父子,但因皇帝仍是中宗,羽林军倒戈,最终兵败被杀。武三思虽死但韦后的势力更加强大,而当时天下并不安定,多有水旱之灾,而韦后等人打压反对势力,培植亲信,朝政混乱。此时的朝堂,韦后及其集团虽然大权在握,但对其痛恨者甚多。
韦皇后
唐隆元年(710年)6月,唐中宗李显暴死,外界传韦后和安乐公主下毒,暗杀李显,朝野上下人心惶惶。韦后意欲临朝摄政,她扶李重茂登基,改元唐隆,并将领南北衙禁卫军交与韦家子弟统领,其独揽大权之心昭然若揭。
宰相宗楚客伙同太常卿武延秀、司农卿赵履温、国子祭酒叶静能以及韦家诸人一同劝说韦后沿用武则天的惯例登基称帝,当时守卫宫城的南北禁卫军以及地位重要的尚书省诸司,都已经被韦氏子弟所控制,他们大量网罗党羽,在朝廷内外互相勾结。宗楚客又秘密地上书皇太后韦氏,引用图谶来说明韦氏理当取代大唐朝而君临天下。宗楚客还打算害死李重茂,只是十分担心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会从中作梗,于是与韦温和安乐公主密谋除掉他们。
相王李旦的儿子临淄王李隆基,在此之前已被免去潞州别驾的职务,他在京师私下招集智勇双全之士,谋划匡复大唐社稷。当初唐太宗选拔官户和蕃口中骁勇善战的人员,让他们身穿绘有虎皮花纹的衣服,使用绘有豹皮花纹的马鞍,在太宗巡游狩猎时,就让他们随侍在鞍前马后一同射杀飞禽走兽,这些人被称为百骑;武则天时期逐渐增为千骑,隶属于左右羽林军;李显把这支部队称为万骑,并设置官员统领。李隆基对万骑兵中的豪杰之士都深相结纳。
兵部侍郎崔日用平素一向依附韦后及武氏集团,与宗楚客交情也很好,他得知宗楚客的阴谋以后,担心自己会因此遇祸,便派宝昌寺僧人普润秘密地去向李隆基报告,并劝李隆基尽快发难。
李隆基于是与太平公主及其子卫尉卿薛崇、西京苑总监赣县人钟绍京、尚衣奉御王崇晔、前任朝邑尉刘幽求、利仁府折冲麻嗣宗等人策划先行举兵发难,铲除韦氏集团。韦播、高嵩二人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多次鞭打万骑兵,从而引起万骑兵对他们的普遍怨恨。果毅葛福顺和陈玄礼向李隆基诉说此事,李隆基暗示他们应当诛除韦后集团,两人听后都精神振奋地表示愿效死力。万骑果毅李仙凫也参与了具体谋划。有人建议李隆基应当把这件事告诉他的父亲相王李旦,李隆基回答说:“我们这些人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才干这种事的,事成之后福分归于相王,万一事情失败了我们为宗庙牺牲也就是了,不必因此而连累相王。如果告诉了他,他同意这样做,就等于让他也参预这种极为危险的事;若是他不同意这样做,那就只会坏了大事。”于是李隆基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其父李旦。
唐隆元年六月二十日申时(7月21日),李隆基身穿便服与刘幽求等人进入禁苑之中,到钟绍京的住所集合。此时钟绍京已有后悔之意,便想将李隆基拒之门外,他的妻子许氏对他说:“为了国家大事而不计个人安危的人必得神助,再说你平常就一直与他们共同谋划这件事,现在即使你不去亲自参加,又哪里能够脱得了干系呢!钟绍京听完后赶忙开门出来拜见李隆基,李隆基拉着他的手与他一起坐下。
这时左右羽林军将士都驻扎在玄武门,等到夜色降临之际,葛福顺和李仙凫都来到李隆基处,求问起事的信号以便行事。将近二更时,夜空的流星散落如雪,刘幽求说道:“天意如此,机不可失!”葛福顺拔剑直闯羽林营,将韦璿、韦播、高嵩三人斩首示众,高声喝道:“韦后毒死先帝,谋危社稷,今晚大家要齐心协力,铲除韦家人及其死党,凡是长得高过马鞭的人一律斩杀;拥立相王为帝以安定天下。倘若有人胆敢首鼠两端帮助逆党,判的罪要连及三族。”
羽林军将士全都欣我从命。于是葛福顺将韦等人的首级送给李隆基,李隆基在灯下看过之后,便与刘幽求等人一同走出禁苑南门,钟绍京率领着工匠二百余人,手持斧子锯子跟在后面。李隆基派葛福顺率领左万骑攻打玄德门,派李仙凫率领右万骑攻打白兽门,双方约定在凌烟阁前会师后,即大声鼓噪。葛福顺等人分别杀掉守门的兵将,攻入宫中。李隆基率兵守在玄武门外,三更时分,听到宫中鼓噪声之后,即率领总监及羽林兵进入宫中,在太极殿负责守卫中宗灵柩的南牙卫兵们听到鼓噪之后,全都披挂整齐响应李隆基等人。韦后惶惑中逃入飞骑营,有一个飞骑兵将韦后斩首,并把首级献给李隆基。安乐公主正对着镜子画眉,被士兵斩杀。此外还将武延秀斩首于肃章门外,将内将军贺娄氏斩首于太极殿西。
在李隆基率军进入宫中时,上官婉儿手执灯笼率领宫人迎接,并把她起草的李显遗诏的底稿拿给刘幽求看。刘幽求为她向李隆基求情,李隆基没有答应,下令将上官昭容在旗下斩首。
这时李重茂住在太极殿,刘幽求对众人说道:“大家约好了今晚上拥立相王为帝,现在为什么不早一点儿定下来呢!”李隆基急忙制止了他,下令将士们捕捉宫中和把守宫中各门的韦氏族人,平常得到韦后信任重用的人也一起斩首。天将破晓,宫内外均已平定。
唐隆元年六月二十一日(710年7月22日),李隆基出宫拜见李旦,为自己起事之前未能告诉李旦而叩头谢罪。李旦流着眼泪抱住李隆基说:“大唐宗庙社稷得以保全,全是你的功劳!”李隆基于是率军迎接李旦入宫辅佐李重茂。
李隆基下令将京城各门及所有宫门关闭,然后又派遣万骑兵分头搜捕韦家的亲属徒党。将太子少保、同中书门下三品韦温斩首于东市之北。中书令宗楚客身穿丧服,骑着一头黑驴外逃,在他到通化门时被守门的兵士认出。兵士对他说:“您就是宗尚书吧!”说完摘下他的孝帽并将他斩首,同他一起被杀的还有他的弟弟宗晋卿。
李旦侍奉少帝来到安福门安抚百姓。起初,赵履温不惜耗尽国家资财以讨安乐公主的欢心,没完没了地为安乐公主起宅第、修园林,甚至于用手按住自己的紫色官服,用脖子驾着公主坐的牛车。安乐公主被杀后,赵履温赶忙跑到安福楼下手舞足蹈地山呼万岁;声音未落,李旦便下令万骑兵将其斩首。老百姓早已因赵履温屡次增派劳役而对他恨之入骨,此时见他被杀,便争相割下他尸体上的肉,转眼就只剩下一副骷髅。秘书监汴王李邕的妻子是韦后的妹妹崇国夫人,他与御史大夫窦从一分别砍下各自妻子的首级进献给相王李旦。李邕是李凤的孙子。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韦巨源听到李隆基起事的消息后,家人劝他外逃躲避,他回答说:“我身为朝廷大臣,怎么能有难不赴!”说完便走出家门,来到大街上,被乱兵所杀,时年八十岁。此时李隆基已派人将马秦客、杨均、叶静能枭首示众,并将韦后暴尸街头。崔日用带兵到京城南边的杜曲诛杀韦氏家族的其他成员,连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也不放过,居住在杜曲的杜氏家族也有很多人被冤杀。
唐隆元年六月二十三日(710年7月24日),太平公主逼李重茂退位,李旦登上宝座,是为唐睿宗,改元景云,三天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此次政变虽结束了韦皇后集团控制朝堂的状况,但代之以太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对抗,而睿宗无法处理此局面,于景云三年(712年),禅让帝位给李隆基,是为唐玄宗。
公元713年7月,唐玄宗发兵诛灭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死后,唐朝才最终结束了自中宗以来朝政多年混乱的局面。此后在唐玄宗李隆基统治下,唐朝逐渐步入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孙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东吴开国皇帝孙权的孙子。东吴永安七年(264年)七月,孙休病逝,留下遗旨传位给年幼的太子。而当时曹魏刚灭掉蜀国,正蓄势准备攻打吴国。吴国的大臣们认为在这样的形式下,急需要君主带领大家共同抵抗曹魏,太子年纪太小,无法担任如此大的责任,容易引起国民的恐慌。
因此,23岁的孙皓被拥立为东吴第四代皇帝。孙皓即位初期,颇有一番作为,发布诏书抚恤百姓,开仓放粮,赈济贫民,又释放宫女出宫许配给无妻的人,获得举国上下一致赞誉,东吴呈现振兴的景象。但是,好景不长,几年以后,孙皓就变得残暴荒淫,乱杀无辜,整天沉湎酒色,不理朝政。滕皇后的父亲滕牧多次进谏,不仅没有效果,反而惹得孙皓的厌恨。
他要废掉年老色衰的滕皇后,遭到皇太后何氏的反对,太史令也上书说,更改皇后对国运不利,孙皓只好作罢。滕皇后虽然没有被废黜,但从此成了摆设。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孙皓下旨,凡是二千石以上大臣的女儿,年龄在十五六岁左右的,他都要先过目,看中的立马入宫,剩下的才允许嫁人。一时间,孙皓“后宫数千”。
为了取悦这些美女,孙皓随意颁赐皇后印玺。皇后玉玺是皇后名位的象征,有了它就有了皇后的尊位。孙皓到底封了多少皇后?虽然史籍中没有记载详细的数目,但是从“多矣”、“ 甚多”可以知道,一定是不小的数字。
孙皓的一夫多妻的做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开了错误的先河,引起后来某些帝王和一些民间有钱有势的人效仿。
李白因为出仕心切,没有分析形势就投靠了永王李璘。永王兵败后本想逃亡岭南,但在途中为江西采访史所杀,作为附逆永王璘的同案犯李白自然也是在劫难逃。与当年在玄宗身边做翰林学士一样,李白在永王身边同样是文学侍臣,用于装点门面,并没有成为参与决策的核心人员。在李白的求救下,当朝勋贵们纷纷施以援手。但此时,一位多年旧友高适却给李白以很大打击。
还是在十几年前,李白、杜甫、高适三人曾过从甚密,天宝三载的夏天他们曾经有过一阵子同吃、同住、同玩乐的欢乐时光。那个时候李白在三人中诗名最大,受到两位诗人的仰慕。他们三人同游梁园,“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在夏秋之际三人又一同到单父,于孟渚泽纵猎。之后三人才分道扬镳。那时候的高适写有《宋中别周梁里三子》,他在诗中形容李白:“李侯怀英雄,肮脏乃天资,方寸且无间,衣冠当在斯。”这里的肮脏乃是褒义词,意为李白外形挺拔不俗。杜甫晚年在《遣怀诗》里也回忆了当年的盛事,“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到了第二年,即天宝五载,公元746年,李、杜、高三人又在齐地相聚。李杜还曾同游石门,并互有赠诗传世。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时光荏苒,当高、李再次重逢的时候,一个是跟随永王反叛的文人,一个是讨逆军的将领,完全处在了两个敌对的阵营。在李白下狱之后,他第一个想到要求救的对象居然是对方的主将高适,李白有如此自信当然是由于两人之间良好的私交,也因此可以推断李白对高适抱有很大的期待。但是据《高适年谱》记载:“高适对李白之厄难,似无所帮助。”短短一句话不知凝结了多少李白的失望?当时李白的夫人宗氏听闻消息也从庐山下来,赶到浔阳营救,四处求助达官显贵。李白的诗《在寻阳非所寄内》中有“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之语,即是借蔡文姬求曹操饶恕董祀的典故,说明妻子为自己多方奔走的辛劳。又据小说家言,宗氏当时也曾求助于高适,但未获回应,高适反而烧毁了当年与李白往来的一切信函。坊间传闻固不可信,但高适没有为营救李白出力显然是实情。
历史上对于高适的冷漠有诸多猜测,一是认为高适担心影响自己的仕途,不愿意沾染李白这种犯了重罪的朋友,生怕引火上身;一是觉得高适与李白交往已在十年之前,到永王谋逆时两人已经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轨迹,日渐成熟的高适无法理解李白一以贯之的天真,不屑于营救他;还有一种看法以为高适是以不救为救,认为位高权重的高适如果出面相救会使李白更加引人注目而起到反作用。从现实角度考虑,似乎第一种看法更接近事实。在李白寄情山水四处游历的时候,高适在哥舒翰麾下效力军台,潼关破后曾为玄宗分析战情,后来又因为反对诸王出镇而得幸于肃宗。高适的仕途得之不易,与李白相比他的政治成熟度明显要高出许多。后人从一种美好的愿望出发,总希望看到文学史上同时代的巨匠们相互扶持帮助,但在现实中可能恰恰相反。作为政治人物,诗人们在声气相求的华美文字外,迥异的政治取向与复杂的人事纠葛更为真实。高适不救李白,如同后世韩愈不救柳宗元一样,更显示出历史本身的复杂性。
在中国历史上,被权臣玩弄于鼓掌之中的皇帝太多了,他们大都受辱含屈,不敢作声,完全失去了皇帝应有的地位和尊严,说白了就是傀儡皇帝。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位能够直面敢与权臣较量的傀儡皇帝,骨气十足,结果付出了生命代价,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此位皇帝到底是谁呢?他就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任皇帝曹髦。
曹髦(公元241年—公元260年)即魏高贵乡公,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年—公元260年在位。后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成济用戟刺死。
公元254年,曹魏权臣司马师废掉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帝,改元“正元”。此时的曹髦年少,实权被司马师掌控。次年,司马师病逝,其兄弟司马昭掌权,于是曹髦再度被孤立,仍是一个傀儡小皇帝。曹髦当政期间,司马昭专横跋扈,致使朝政逐渐腐败,国势衰弱,魏国内一片黑暗,时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语。另外司马昭还规定,朝中一切大事都必须由他抉择。这让身为一国之君的曹髦更加愤慨,对司马昭恨之入骨,只是不言于表而已。
曹髦年纪虽小,对自己的处境却有极为清醒的认识。他明白,自己的皇位坐得不会稳固。“曹家班”日薄西山,司马氏随时可能篡魏夺权。他这个皇帝,只不过是司马氏蒙蔽世人的一个幌子罢了。可是,他并不想就这样接受自己的傀儡命运,他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后代,他的骨子里,没有自甘人下的基因!
此时,一场血战,在曹髦的内心酝酿着。到了公元260年,曹髦20岁那年,暴风雨终于来了。曹髦写了首诗《潜龙》,把自己比作受困的龙,说这条龙正受泥鳅、黄鳝的欺负。
司马昭正准备出兵伐蜀,心腹贾充跑过来劝他:您别伐蜀了,皇帝已经怀疑您了,他写了一首诗,把您比作泥鳅、黄鳝,您要是离朝,他肯定会拆您的后台。司马昭闻之大怒,立马佩剑上殿。曹髦知道来者不善,不卑不亢地起身迎之。群臣见司马昭面带愠色,赶紧拍马屁:“大将军功德显赫,应该加封为晋公。”曹髦紧闭嘴唇,没有吭声。司马昭厉声说:“我们司马家有大功于魏,加封我为晋公,难道你有意见不成?”曹髦面无表情,气愤地哼出一句话来:“大将军开口,谁敢不从?”司马昭讨个没趣,气呼呼地质问曹髦:“你把俺司马氏比作泥鳅、黄鳝,是何道理?”曹髦怒视司马昭,那意思明摆着:这还用问吗?司马昭不便发作,冷笑着退朝了。
曹髦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后宫,心想:司马昭越来越嚣张了,竟敢在大殿上公然指责皇帝!身为君主,却要受大臣的摆布,这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不行,我不能再忍了,必须跟司马昭干一仗,不是他死,就是我亡!于是曹髦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哭着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朕不能任他羞辱,你们要助我讨伐这个奸贼。”王经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劝曹髦:“司马昭重权在握,内外公卿唯他马首是瞻,陛下您势单力薄,万不可轻举妄动!”曹髦从怀中掏出早已写好的“大字报”掷到地上,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决,虽死何惧?”说完,就去请示皇太后。
王沈、王业见曹髦要动真格的,有些发慌,就对王经说:“皇帝发疯了,咱们可不能跟随他自取灭族之祸,还是赶快到司马大将军那儿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吧。”王经怒而不许,王沈、王业就自己飞奔至大将军府,将皇帝要造反的消息告诉了司马昭。
按下司马昭不表,先说曹髦。他见自己得不到王沈等人的支持,决定单枪匹马讨伐司马昭。于是,中国封建史上最惨烈、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20岁的青年皇帝,为了扞卫自己的尊严,带着300多个太监、侍卫,闹哄哄地踏上了讨伐之路。他的对手,是手握千军的司马昭,是曹魏挡也挡不住的衰败命运。
王经匍匐在曹髦的皇辇前,哭着劝皇帝回去。可是,他的眼泪,没能阻挡住曹髦维护自尊的脚步。还没出宫,曹髦就碰上了司马昭派来迎战的千余名禁军。这群禁军以司马昭的爪牙贾充为首,叫喊着朝皇帝扑了过来。曹髦仗剑大喝道:“吾乃天子也!你们突入宫廷,难道是想弑君吗?”
曹髦毕竟是皇帝,士兵们见皇帝动怒了,一时惊慌失措,呆立在那里。司马昭的手下成济问贾充:“这该怎么办?”贾充激他说:“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那成济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抓起长戟就向曹髦冲去。曹髦没料到有人真敢和自己动手,大惊失色,喝道:“匹夫敢无礼乎!”一言未讫,已被成济一戟刺中前胸,跌出皇辇……
曹髦死了,大睁着双眼,怒视着司马氏狰狞的笑脸。那一刻,山河失色,日月无光,整个京城,都在为这位年轻皇帝的死而悲泣……
曹髦不愿做傀儡,不愿重蹈曹芳的下场,而要做一个真正一言九鼎的皇帝,这就决定了他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曹髦最终虽然未获成功,但特别可贵的是,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在中国古代有类似遭遇的皇帝群体中,实在不多。
曹髦是壮志未酬的皇帝,更是值得尊敬的斗士。他不愿做傀儡皇帝,更不愿看人脸色和受人摆布。他有一身傲骨,他有刚烈的血性,为了活出帝王的尊严,活出人性的高贵,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宁愿鸡蛋碰石头,与乱臣贼子司马昭进行了残酷的命运抗争。结果,他赢了,他用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历史,傀儡皇帝没少上演,但是要说到最有骨气的傀儡皇帝,那就非魏高贵乡公曹髦所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