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能“装”的十大天才:谁最能骗人!

  No.10王文韶:装聋

  王文韶(1830~1908年),清末大臣,字夔石,号耕娱、庚虞,又号退圃,祖籍上虞梁湖,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咸丰二年进士,权户部主事,同治间任湖南巡抚,光绪间权兵部侍郎,直军机,后任云贵总督,擢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奏设北洋大学堂、铁路学堂等,旋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官至政务大臣、武英殿大学士。王文韶装聋也装得“奇妙”。

  王文韶,官运亨通,显赫一时。据李伯元《南亭笔记》记载,王文韶一进入清廷权力中枢军机处后,就“耳聋愈甚”,一日,二大臣争执一事,相持不下。西太后问王文韶意见如何,他莞尔而笑,不做答复。西太后再三追问,他仍笑而不答。西太后说:“你怕得罪人?真是个琉璃蛋!”他仍笑如前。

  很显然,王文韶装聋意在躲事避风头,首鼠两端,谁也不得罪,以此来避免被同僚倾轧。但与杨信装哑不同的是,王文韶的装聋被人识破了,并因其圆滑模棱至极,被讥为“琉璃球”、“琉璃蛋”。但识破归识破,讥讽归讥讽,王文韶做官却做得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只升不降。

王文韶

  No.9 杨信:装哑

  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玩了一回“杯酒释兵权”的把戏,便解除了将他黄袍加身的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等人的兵权。紧接着,赵匡胤起用张琼担任殿前都虞侯这一重要军职,但仅过了两年,这位救过赵匡胤性命、性情耿直的都虞侯便遭人诬告,最后被迫在狱中自杀身亡。之后,这一要职由既没有战功也没救过皇帝性命的杨信顶替。

  杨信上任不久,就突发哑病,口不能言。好在杨信有个贴身家童能够准确“破译”杨信的哑语,每当杨信入朝上奏,或传令军中,只需杨信手掌比划几下,家童就能把杨信的意思准确表达出来,丝毫不影响杨信运转自如地掌控军队。于是赵匡胤更加信任杨信,不仅保留了杨信的官职,而且于翌年授予杨信节度使一职,后又将殿前司的高级职位也交给了他。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哑了11年的杨信竟然在临死的前一天奇迹般地“康复”了,向前来探望他的宋太宗赵光义声情并茂地表达了他深切感念两朝的知遇之恩。

  至此,时人才知道,原来杨信在装哑,为了避免其前任的覆辙而装哑。事实上,杨信“装”成功了,而且“装”来了荣华富贵,“装”来了大权在握,并得以善终。可见,在专制政体下,官员要保命保官保富贵,就得装,像杨信那样装哑。由此,封建官场才形成蔚为壮观的“装”文化、“装”技巧、“装”艺术,譬如被视为官场“宝典”的“多磕头,少说话”即是一个生动的明证。

杯酒释兵权

  No.8 管宁:装义

  管宁(158~241年),字幼安,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与邴原及王烈等人一起到辽东避乱。他在当地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并引来大量同是逃避战乱,于是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管宁的教导,管宁于是颇受人们爱戴。后来中原渐渐安定,到辽东的人们纷纷回乡,惟独管宁仍不打算离开,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征召管宁,他都没有应命。正始二年(241年),管宁病故,时年八十四岁。著有《氏性论》。

  在华歆锄地时刨出金子时,管宁虚伪地表示不屑一顾。东汉末年的生活水平之低,金块的价值几何,即便不愿意自己使用,也大可以拿出救济贫民。而此人为了表现自己的所谓“高义”,做出对此物不屑的举动,虚伪而反常态。后来两人读书时,传来喧闹声,华歆去看个究竟,此人又一次虚伪地给华歆强加贪图富贵的帽子,更以彼非吾友的高姿态,做出割席断交的举动,如果这是真实的事情,那么估计全国也没有几个可以做此人之友,因为看了一眼喧闹声就给别人挂上臭名而断交。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华歆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人呢?三国志说华歆“清纯德素”,他位极人臣,却终生廉洁自奉。将曹操赠送的礼品全数送还,魏文帝时,华歆官拜相国,但“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那么管宁呢,终生碌碌无为,可笑他还曾经说出钱财要靠自己努力所得,不知道他究竟是如何努力的,用一次次拒做官来给自己维护虚伪的道德准则,而无视当时东汉末年百姓荼毒的现状。说此人高义,不如说此人自私而虚伪,以诋毁朋友,无视苍生为自己树立牌坊。

  No.7 祢衡:装牛

  祢衡(173-~198年) ,字正平,平原郡(今山东临邑)人,东汉末年名士,文学家。与孔融等人亲善。后因出言不逊触怒曹操,被遣送至荆州刘表处,后又因出言不逊,被送至江夏太守黄祖处,终为黄祖所杀,终年26岁。

  祢衡是孔融推荐给曹操的,可见装之人互相是共通的。祢衡属于什么样的人呢,用今天的眼光看,此人患有极端的偏执病症,首先自己没有做出任何可以证明自己才能的举动,就对别人进行肆无忌惮地诋毁。就好比一个来论坛的新人,不由分说就把论坛从管理员到版主到知名人士全部骂一遍,而别人质疑他时,他就摆出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态。骂张辽许褚,骂荀彧郭嘉,骂到一钱不值,可惜祢衡自己既非孔明也不是周郎,只能和黄祖这样的渣滓混在一起,最后还被人家宰了。此人和孔融、管宁不一样在于,上两位是拼命给自己戴道义的高帽子,而此人是给自己泼粪摆出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姿态,而总体而言,水准还不如上两位。

  No.6 孔融:装谦

  孔融(153~208年),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孔子的二十世孙。

  世人都知道他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似乎是很懂得尊老爱幼。而实际上真实的情况却被删除掉了一半,只保留了被世人歌颂的一半。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当时有很多梨子,孔融让哥哥们拿大的,说自己小,应该让给哥哥们。这时候就是经典的那幕,大人觉得这孩子很懂事。但是接下来呢,孔融还有弟弟,他又让弟弟们也拿大的,这时候大人就奇怪了,又问他,他回答是,弟弟们比自己年幼,应该让给弟弟们。这时候还有些人蒙在鼓里,但是也有人看出孔融虚伪的双重标准,赤裸裸地给自己戴上道德面具,于是指出他幼时就如此城府,长大后不知会如何。所以孔融后来做出抛下全家老小与妻子不顾,自己逃命的无耻举动,也就不难理解了。

  No.5 姜太公:装样

  姜尚(前1156~前1017年),名望,吕氏,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寿至13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东海海滨人。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意不在鱼,而在于王侯。人才的使用,大有讲究。用你,可以有一万个理由;不用你,一条就够了:我不了解你。那怎么样才能让人了解呢?姜太公的时代,简捷方法似乎有二:一是靠熟人引荐,二是靠钱财趟路,否则,你是龙,也得卧着,是金子,也得埋着。七十岁的姜太公好象没攒下什么家底儿,更没有显贵的朋友,不得志但有心不甘,他只能选择别的出路,这个出路就是钓鱼!

  钓鱼,很普通的举止,而且,钓鱼的人满河边有的是,谁注意你呀?姜太公的“独特”之处在于:找一个容易引起人注意的地方,拿着一副没有鱼钩、鱼饵的钓具,你说能钓着鱼吗?这不是装样,是什么?。不过,这一“招儿”,果然产生了轰动效应,周文王还真的被吸引了,他要看看这个怪老头究竟何许人也,于是,君臣的 “缘分”就这么来了。都说姜太公的钓鱼——愿者上钩,但姜太公的钓鱼,是文王咬了姜太公的钩呢,还是姜太公咬了文王的钩呢?真不好说。不管怎么招,机会还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No.4 司马懿:装病

  司马懿(179~251年),三国魏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西晋王朝的实际奠基人,其孙子司马炎称帝后,被追尊为宣皇帝。

  司马懿年轻时即追随曹操,成为其得力助手。但后来,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因此对太子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你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庇护他,而得以无事。而司马懿也是勤于职守,废寝忘食,遂使曹操安心。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魏王位,不久代汉称帝。由于司马懿为曹丕的“汉魏禅让”出了大力,司马懿开始受到重用,成为文帝曹丕、明帝曹睿、齐王曹芳三代的辅政重臣。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明帝去世,司马懿乃与大将军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年仅八岁的少主曹芳。但曹爽“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排挤司马氏的势力,给了司马懿一个太傅的虚职。正始八年(247年)五月,司马懿伪装生病,开始不问政事。次年冬,河南尹李胜要到荆州任刺史,曹爽让他行前去拜望司马懿,借机察看司马懿是真病还是假病。李胜到来后,司马懿让两个侍婢扶持自己,要拿衣服,拿不稳,掉在地上,还指着嘴说渴;侍婢献上粥来,他用口去接,汤流满襟;李胜本是荆州人,说要担任本州刺史,而司马懿故意错听成并州,而且说话时是上气不接下气,让人初看完全是个老年痴呆症患者。李胜告辞后随即向曹爽做了“如实”禀报:“太傅只差一口气了,您就用不着担心了!

  曹爽等从此便不再防备司马懿。

  而司马懿表面装病,实际上也在暗中布置,麻痹敌人,伺机消灭曹爽势力。公元249年新年,趁魏帝曹芳到城外去祭扫明帝陵之际,太傅司马懿一身盔甲,抖擞精神,带着他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及兵马等,占领了城门和兵库,并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把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撤了。没过几天,就有人告发曹爽一伙谋反,司马懿派人把曹爽一伙人全下了监狱处死。这样一来,魏国的政权名义上还是曹氏的,实际上已经归于司马氏手里。

  No.3 高洋:装傻

  高洋(529~559年),东魏权臣高欢次子,南北朝北齐政权的开国皇帝。公元550年,逼迫东魏孝静帝禅位,自立为帝,时年仅21岁,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开国皇帝。

  高洋幼时偶尔流露出某种天才的迹象,可是长大后,他给人最熟悉的形象却越发往弱智儿方向发展,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整日衣冠不整,脸上拖着两条大鼻涕到处乱跑,让诸兄弟也瞧不起,三弟高浚更是在高洋随从面前常常羞辱他。(高浚日后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高洋当上皇帝后把这位皇弟亲自关在铁笼里,并命其手下乱刺而亡)。

  高洋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名叫高澄,却是一贯带着飞扬跋扈的作风,好色成性,甚至连弟弟的老婆都不放过。高洋老婆李祖娥,出身门阀贵族,不仅知书达礼,更是超凡脱俗。高澄便找各种机会痛尝李祖娥的芳泽,可即便这样,高洋还是一声不吭,任由哥哥对自己貌若天仙、绝世美女的老婆恣意占有。据日后史料分析,这很有可能只是高洋为了消除大哥猜忌而不得已表演的装疯卖傻行为,高澄对于这个一副每日鼻涕挂脸白痴形象的弟弟慢慢地也就失去了戒心。但高洋给父亲高欢的感觉不同:在高洋很小的时候,有一回父亲高欢为了考考几个儿子,特地拿出一些丝团让儿子们解开,就在其他兄弟满头大汗动手拆解的时候,高洋却抽出一把腰刀,一刀将丝团砍成数段,说道:“乱者须斩!”在让父亲刮目相看之余,也为中国成语宝库添加了一个“快刀斩乱麻”的新词汇。

  高洋人生的转折点发生在公元549年的那个秋天!那一年,已接任大将军一职的高澄被不堪受辱的家奴奋起刺死!危机发生后,二十岁的高洋立刻率领一支人马火速杀向事发现场,以其少年时代就具备的“快刀斩乱麻”做事方式,处死了杀害哥哥的相关人员,并封锁消息,使得局势迅速被控制住。接下来,高洋立刻赶回高家老巢晋阳接管兵马大权,一扫往日形象,大会父亲的勋贵旧臣,东魏傀儡皇帝孝静帝不得不给他封了一堆职衔:使持节、丞相,旋即晋升齐王。高洋随后又四处让人造势,散布天命要归于他一人的传闻。次年,“弱智儿”旋即变成了一个新王朝的开国皇帝。“吾兄昔奸我妇,我今须报!”带着这个堂而皇之的理由,高洋将当年大哥高澄恣意凌辱自己妻子的愤怒全发泄在大嫂身上,继而又扩展到所有高氏家族的妇女身上。而西魏大将军和实际统治者宇文泰,听说高洋这个“弱智儿”当政后,立即以高洋篡位为借口兴兵问罪,但当两军对垒,看到这个昔日“弱智儿”所统大军的阵容及精神面貌后,一生恶战无数的宇文泰叹服了,连声赞叹:高欢不死矣!宇文泰随之默默地退兵而回。高洋,其貌不扬,沉默寡言,其实大智若愚,聪慧过人,深沉有大度,装傻水平堪称一流!

  No.2 刘备:装哭

  刘备(161~223年),三国蜀汉开国皇帝。明明是个卖草席草鞋的,偏偏到处说自己是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哄来皇叔称号;明明大耳垂肩,双手过膝,怪人一个,偏偏要说自己相貌堂堂,仪表不凡,鸿福齐天。但就是这样的一介草民、最弱的主,却在三分天下中分得一杯羹,这离不开他的大智若愚,还有他那副装哭样。有学者戏言,刘备是“一哭得天下”。有歇后语佐证:刘备的江山---哭来的。

  有人统计过,通篇《三国演义》描写刘备这主儿的哭多达三十多次,恰似一娘们儿。“桃园结义”:哭得关张两兄弟,左膀右臂,生死效命;“征讨董卓”:哭得皇帝授封皇叔,正宗血统,身份显赫;“煮酒论英雄”,哭得曹操放松了对他的警惕,成功的逃离,从此虎放南山,龙归大海;“十里送别”,哭得徐元直回马荐诸葛,注入刘氏灵魂,寻访孔明;“三顾茅庐”: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哭得诸葛亮抛妻别子,远离家园,跟着刘备颠沛流离,倾其一生智慧,成就大业;“携民渡江”,哭得荆州,当阳两地百姓掩护仁义之师,举家相随;“长坂坡”:哭得单枪救幼主的赵云,赤胆忠心,勤王一世;“甘露寺”:“泣而告曰”哭得吴国太,硬是将如花似玉的姑娘嫁给了半百的刘备,赚得荆州革命根据地,“赔了夫人又折兵”,间接气死了周瑜;“打四川”:哭得刘璋手下别驾张松,拱手献上西川城防地图,拿下天府之国;“昔日兄弟张飞关羽俱亡时”: “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泪湿衣襟,斑斑成血”,终致一怒之下举倾国之力伐吴兵败于陆逊之手,为蜀汉没落埋下无可挽回的祸根;“白帝托孤”:哭得诸葛亮死心塌地,鞠躬尽瘁辅佐幼主刘禅,而没有取而代之……。

  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构成威胁时,主动示弱,机敏一哭,掩藏锋芒,笼络人心,化解危机,刘备以哭厚黑天下。刘备哭的本领天下第一,装的程度可谓三国第一,就连司马懿、曹操、诸葛亮、孙权、孔融、管宁、祢衡等装样一流高手都自叹不如。

  No.1 王莽:装神

  王莽(前45~23年),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侄子,我国历史上短命王朝—新朝(9~23年)的建立者,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篡位成功的外戚。

  成帝(王政君之子刘骜,前33~前7年在位)时期,年轻的王莽即大受重用,官至大司马,但他虽身居高位,却不以己为尊,总能礼贤下士、清廉简朴,深受民间百姓的爱戴。哀帝(前7~前1年在位)去世后,年仅9岁的平帝(前1~6年在位)继位,王莽官复原职,后嫁女儿给平帝为皇后,趁机翦除丁、傅两家外戚势力,独掌朝政。先拜为太傅,号安汉公;再拜宰衡,位上公,刻“宰衡太傅大司马印”,高踞于公卿之上;后加封九锡。公元5年,只有14岁的平帝病死,年仅二岁的子婴继位,号曰“孺子”,王莽正式摄政,改元“居摄”,朝臣称之为“摄皇帝”,自称“假皇帝”,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代理皇帝。公元8年11月废孺子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下面看看王莽在篡位过程是怎么“装”出来的吧!

  早在平帝元始元年(1年),南越人进贡白雉。儒生们一查《尚书》的记载,周朝时候,越裳氏曾向周成王进贡白雉。此时白雉重现,显然是“周成白雉之瑞”。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官民因王莽不受新野田之赐,“而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见者皆叩头言”,要求加赏王莽。当年12月,十四岁的平帝去世,同月在长安城附近一个井里发现一块白石,上面刻有红色文字:“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王莽当了摄皇帝后,临淄县昌兴亭亭长向朝廷报告说,他梦见了“天公”;“天公”在梦中告诉他“摄皇帝当为真”;为了表示灵验,“天公”还说,早晨醒来,将会看见亭中有一口新井;亭长早晨起来跑到亭中一看,原来的平地上果然出现了一口新的深井。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给京师送来载有“天命”信息的奇石铜符,暗示说王莽称帝乃民望所归。各种“祥瑞”和“神迹”每天都大量出现,而王莽却是一个劲推辞。他越推辞,臣民就越急;他越展示出无私,臣民就越狂热。史籍还有这样的记载:王莽前往未央宫观看各地送来的奇石时,突然天风大作,烟雾弥漫。雾散之后,石头前面出现了帛图:“天告帝符,献者封侯。承天命,用神令。”

  王莽居摄三年(8年)11月,一个叫哀章的人向朝廷进献了分别放在两个铜盒里的“天帝”和“赤帝”降下的“符命”,“符命”的内容是王莽该当皇帝。到了这时,王莽终于按捺不住了,顾不得姑母皇太后的劝阻,利用天时(各种符命从天而降)、地利(摄皇帝,离皇帝宝座最近的地方)、人和(全国百姓求着喊着哭着让他当皇帝),正式称帝代汉建新。

  诸多学者认为,这些“民意”、“祥瑞”、“神迹”不过是王莽狠下功夫、自导自演的“劝进”丑剧,把自己制造成为“顺应民意”的民选皇帝,来掩饰“篡位”之实罢了!!可见他“装”的水平,着实为人能比!!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中国历史上最能“装”的十大天才:谁最能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