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大臣在关键时刻救了大明却为何被皇帝杀害?

  今天一说起于谦,人们多半首先想起的是郭德纲身边的谦哥,但熟悉历史的人应该知道,明代历史上曾经有一位著名的英雄人物于谦,他在明朝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几乎以一人之力扭转乾坤,救国家于水火之中。然而,尽管立下了盖世功勋,于谦的结局竟然是被皇帝冤杀,留下了千古遗恨。今天历史君带大家重返现场,条分缕析,来看看这一千古冤案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说到这个故事,就不能不提到明英宗朱祁镇。这个皇帝想必大家也很熟悉,就是前段时间热播的《女医明妃传》的男主角。简单来说,这人是个好男人,但不是什么好皇帝,特别是容易被身边的小人蛊惑。

公元1449年,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攻打瓦剌,却因为用兵不当,酿成“土木堡之变”,遭瓦剌俘虏。此役对于明朝的打击极其巨大,瓦喇在土木堡消灭了明朝三大营的五十万军队,阵亡名单中包括太师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数十人,也就是说整个大明的中枢机构几乎被一扫而空,京城门户洞开,瓦剌带着英宗长驱直入,兵临城下,人心惶惶,文武百官都已经准备扔下北京城南迁了。

  就在京城百官们六神无主时,是于谦站出来厉声高呼“言南迁者,可斩也”,鼓励大家同仇敌忾,共同抵御来犯之敌,在皇太后等人的支持下,终于稳定了军心,也是在于谦提出的“社稷为重,君为轻”口号下,大明在风雨飘摇之际推举了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新帝,称代宗,粉碎了瓦剌人用明英宗要挟大明的企图。同时,通过一连串的军事手段,巩固京师防卫,令瓦剌无从下口,不得已,瓦剌只好退回了塞外大本营。可以说,没有于谦,大明的历史可能会被改写。

  景泰元年七月,瓦剌方面在综合权衡下,决定送明英宗回北京。尽管明代宗对此有所疑虑,担心明英宗回来会对他的皇位发生影响,也是于谦劝他“天位已定,宁复有他”,明代宗立即转变了态度,恭迎英宗回朝。但是,明英宗后来又是怎么对待于谦的呢?英宗回朝七年后,也就是景泰八年,代宗忽然染病,卧床不起,英宗趁机发动政变,在徐有贞、石亨和曹吉祥等几个亲信大臣的支持下重登皇位。复辟当日,英宗就将于谦逮捕入狱。有人可能要问了,于谦立下了这么大功劳,怎么英宗不感谢他,还抓他呢?

  首先,因为于谦毕竟当初是拥立了新帝登基。明英宗为了显示自己政治合法性,表现出自己复辟是天命所归,就必须杀人头祭旗,就好像徐有贞说的那样,“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多么阴狠冷酷的一句话!

  第二,于谦当时的威望和权力太大了。北京保卫战后,于谦的声望如日中天,位极人臣,明代宗对于谦可以说是言听计从,甚至连到郊外采摘野菜和晒鱼干这样的事情,都要问于谦的意思。尽管于谦是一个清廉的能臣,但留着这样的人,对皇权终究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于谦能不能不死?是的,其实他有无数的机会可以不死。当初北京保卫战时,他可以不用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提出拥立新帝登基,这样日后也不会被清算旧账。战胜瓦剌后,他也可以不用非让明代宗把英宗迎接回来,留下后患。英宗篡位时,以于谦当时的威望,登高一呼,将此次政变扑灭几乎轻而易举,然而他为了社稷的稳定没有这样做。为了不掀起更多的血雨腥风,在一次一次的选择中,他都选择了大义,而把那个最坏的结果留给了自己。

  是的,在一个那样的皇权至上社会中,那个曾经力挽狂澜的于谦就必须死,因为他对一切事物的判断标准,是“正直”。

  因此,那个皇权至上的社会,又怎能不亡?

  在将于谦关押了五天后,明英宗下令将其处死,并抄没家产,家人充军。于谦被抄家时,家里除了代宗赐予的宝剑等物品外,别无余物。遇害时,百姓无不热泪横流,史书记载“阴霾四合,天下冤之,京郊妇孺,无不泣洒”。

  好在人们心中有公论。几百年悠忽而过,明英宗早已走入历史尘埃,而于谦的祠,至今还静静地伫立于浙江省杭州西湖三台山麓,如果读者有机会走一遭,会看到墓道前有一座明式牌楼,上面书写着四个大字——“热血千秋”。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这位大臣在关键时刻救了大明却为何被皇帝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