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乙,姓子名敛,是中国商朝第22任国王。前任国王小辛之弟,首都设在殷,《今本竹书纪年》称他在位十年。死后由儿子武丁继位。也是古代对年轻男性排行第一者的俗称。
帝王档案
姓名:子敛
别名:小乙
国籍:商朝
职业:君王
在位时间:10年
继承人:武丁
小乙:殷墟甲骨文又作小祖乙、后祖乙、亚祖乙。商王,名敛。祖丁之子,小辛之弟。小乙是庙号,继小辛继位。殷墟卜辞列为直系先王祭祀。在位时让太子武丁去田里耕作,为以后武丁中兴打好了关键的基础。
儿子:武丁
小乙,姓子名敛,是中国商朝第22任国王。前任国王小辛之弟,首都设在殷,《今本竹书纪年》称他在位十年。死后由儿子武丁继位。也是古代对年轻男性排行第一者的俗称。
帝王档案
姓名:子敛
别名:小乙
国籍:商朝
职业:君王
在位时间:10年
继承人:武丁
小乙:殷墟甲骨文又作小祖乙、后祖乙、亚祖乙。商王,名敛。祖丁之子,小辛之弟。小乙是庙号,继小辛继位。殷墟卜辞列为直系先王祭祀。在位时让太子武丁去田里耕作,为以后武丁中兴打好了关键的基础。
儿子:武丁
这个可怜的向导瞬间就被卷了进去,他紧紧地闭上了眼睛,以为自己死定了
自古以来,楼兰一直都是一个神秘的地方。现在的楼兰,虽然已经被沙漠掩埋,但是这仍然不能阻止探险家探索的步伐。国内外无数的探险家为了寻找楼兰的遗迹,付出了自己地生命。二十世纪初,瑞典的民间探险家组成了一个小队,他们花钱雇了一个当地的人,由他带着前往沙漠。
在沙漠中,他们把最重要的铁钳给弄丢了,这可是探险的主要工具啊,不容有失。于是他们便让那个向导反身前去寻找。寻找铁钳的途中,突然出现了巨大的沙尘暴,这个可怜的向导瞬间就被卷了进去,他紧紧地闭上了眼睛,以为自己死定了。
但是当他睁开眼睛的时候,却被眼前的一切深深地震惊了。在他的面前是一个巨大的城市,但是这个城市一片寂静,不见一个人影,一片荒芜的景象。但是这座古城仅仅只是出现了一会会,又消失了。等到向导回去后,向探险家们诉说了看到的一切,于是瑞典探险家便让向导带路,顺利地找到了那座空城。因为新疆的气候十分干燥,常年不下雨,所以这座空城中的许多文物都完好无损地保存到了今天,这座空城,就是著名的楼兰。
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的一支考古队进入了沙漠中,寻找神秘的楼兰国,最终将它从荒漠中挖掘了出来,楼兰古城终于出现在了世人的眼中。发现楼兰城后,考古队员们立即进行了大规模的文物挖掘工作。其中有一样东西的出土使得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了。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一些民间探险家就发现沙漠的深处有一座古墓,但是当时缺乏必要的工具,所以一直都没有进行挖掘,而这座墓距离楼兰古城只有一百多公里的距离。当楼兰古城被发现之后,号称“沙漠之狐”的一支考古队,在新疆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带领下,向那座古墓进发。考古队员们渴了就喝一点冰水,冷了就抱在一起取暖,历经艰险,终于到达了小河墓地,并小心翼翼地开始对墓地进行挖掘,这座古墓就是著名的小河墓地。
考古队员们在古墓中发现了目前为止保存最完好的一具干尸——小河公主。考古队员们屏住呼吸,一点一点地打开了棺材,小河公主的容貌缓缓地呈现在了众人的面前,弯弯的睫毛,眉毛像柳叶一般,嘴唇也是十分性感饱满。当考古队员们看到小河公主的刹那,都不禁发出了感叹声,他们都被小河公主的眉毛惊呆了。
当那些考古队员将小河公主的复原图展现出来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为之疯狂了。而且小河公主并不是纯正的黄种人,她是一个混血儿。随着小河公主的尸体被挖掘了出来,人们开始对小河公主所处的时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小河公主的尸体可以看出,这块土地上曾经也有过灿烂的文明,而混血儿的身份更是说明东西方的文化在此互相交融学习,几千年前,能够让世界上四大文明碰撞在一起的地方,只有可能发生在丝绸之路上。在历史上,小河人的国家并不像现在这般荒凉,世界上不同的文化都在这块土地上熠熠生辉,互相碰撞,产生火花,那是何等地灿烂夺目啊。
导读:大清朝为什么会叫清朝呢?清朝的国号是怎么来的?在1636年皇太极易“金”为“大清”,“大清”国号合乎“大元”、“大明”取号的传统,气势、取义更胜过“大明”。我们来看下大清国号究竟是怎么来的?
当年努尔哈赤落难的时候,骑了一匹马逃难,这匹马是青色的马,因为后面追兵追得很急,努尔哈赤骑着马昼夜逃跑,结果把这匹大青马累死了,努尔哈赤对着大青马就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我的国号就叫”大清“。当然这个清是谐音了,这是个传说的故事,大家不必当真。
目前史家大致从这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其一,是联系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民族形势,考虑到皇太极建大清为国号的同时,采汉式尊号、用汉式年号、上汉式谥号,以及制定汉式皇帝仪仗、冠服,甚至祭祀孔庙等等的情况,则汉式国号”大清“,取义自然应该是本于汉族经典,合乎汉族传统文化,顺乎汉人一般的思想观念。
由这一思路出发,”大清“在气势、含义等方面,应该压住了”大明“。由此而发的关于大清国的”大清“的诸种猜测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有的人从文义上释”清“为”扫清廓清“之义。(二)而最易见出的,”明“属火,明国姓”朱“色赤,赤为火色;而”清“、”满洲“(新定族名)三字都带水。此符合五行相克说之水克火,寓清灭明的吉祥之兆。又原国号”金“,以五行论,犯火克金的忌讳,皇太极之废”金“,可能这也是一个原因。金启孮进而认为:”‘清’应是‘明’的同义词,有与‘明’比美之意。从太宗改元‘崇德’,可为旁证;‘祟德’与‘崇祯’亦有比美之意。“(三)就为政而言,”清“可以表示王者的风范,王政的理想。”清平“即太平,”清时“即太平盛世,”清晏“即清静安宁,”永清四海“即天下永远安宁。又有”清明“一词,尤其值得注意。《诗·大雅·大明》:”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礼记·孔子闲居》:”清明在躬,气志如神“,《礼记·玉藻》:”色容厉肃,视容清明“,都是”清“在”明“前,”清“居”明“上。
综上所作间接的推测,可以断言:就汉文化系统言,皇太极所以命名国号为”大清“,在于”大清“的气势、含义的确压住了”大明“。
那么,在女真或满洲方面,”大清“的来历及意义又有什么说法呢?依据众多学者的研究,答案是这样的。日人市村瓒次郎指出:”金与清在北京音稍有相近,金为Chin之上平,清为Ching之去声。北京人可明确区别开,然外国人则颇易混同。“有学者肯定了这一看法,认为:”清即金之谐音,盖女真语未变,特改书音近之汉字耳。“亦有专家认为,”清“与”金“为一音之转,这两个汉字在写法上虽异,而在满语里发音却无差别。他说:”抚近门款识汉文之大金,满文却即系后来通用之大清。因知太祖称国号为金,至太宗改号清,不过改汉字之写法。其实满人读金、清同音,改号乃改汉并不改满,汉文之大金,称至崇德元年(1636)四月以前为止,满文之大金,终清世未有异也。“《清代全史》也附和说:大清为大金近音字。太宗之所以坚持更定国号,是因为”金“曾激起汉族人民的仇怨太深,不称”金“可以减少他们对清朝继续扩张势力的阻挠。再则,这是太宗已定下入主中原之策,原来的金朝最多统治半个中国,太宗要建立全中国的一统天下,为适应政治上的需要,更定国号为”大清“,它是太宗重定国号的又一动机。
以上观点基本上是从汉语角度来解释的,又多把”金“转换为”大清“再予以分析的。但是既然清朝官书没有记载”大清“之事,说明它不是文馆的文官、举人们所承拟的,因为他们的建议一般记录在册。因此,有学者认为:”大清“这一国号并非来自汉语,也不是满语固有词,可能是满语中的一个蒙古语借词,即”代青“(daicing)。因此,大清国的意思应为”上国“(”至高无上之国“),或”善战之国“。其根据如下:
其一,”大清“不是汉文”大金“的一音之转。因为汉文的”大金“与”大清“的写法、读法不一样,满文”大金“与”大清“的写法、读法也不一样。大金的满文为aisingurun,而大清的满文为ambadaicinggurun。
其二,皇太极对满语等满族文化情有独钟,不愿放弃,故很难推想他会以汉语命名其国家。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曾下令”事不忘初“,将其统治下的后金官名、城邑名一律改成满语。时隔仅两年,他用汉语来命名其新政权的可能性不大,而用满语的可能性较大,但满语中又无daicing这一固有词汇,只有蒙古语借词daicing。所以,大清国号,实源自蒙古语。
顺治元年(1644)五月二日,在他去世仅仅八个多月以后,其十四弟多尔衮便率领着由满、汉、蒙三方组成的大清军队,顺利地开进了大明京师(今北京);又过了仅仅四个月,其六岁的九子福临便已端坐在大明的金銮宝殿之上,并于十月一日举行了隆重的定鼎登极大典。随着残明永历帝于顺治十六年(1659)逃入缅甸,大清顺治帝福临便正式成了九州共主,”大清“也正式成了天下共号。
导读:我们常在影视剧里听到皇帝或者将军下命令说让送信的士兵“八百里加急”,究竟这个“八百里加急”有多快呢?下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
天宝14年11月9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3000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就达到每天500里。看来,唐朝的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500里。唐代的一尺合现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两天时间。
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的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天300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800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死命跑。“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来表示情况紧急程度。
在文学作品中,对此有精彩描写:“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跳将下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此时,古道凝云,晴空赫然!
唐代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按唐政府官方规定,快马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些则要求日行300里。最快的要求则为日驰500里。天宝14年11月9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3000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就达到每天500里。看来,唐朝的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500里。唐代的一尺合现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两天时间。
古代的加急虽然不能与现代同日而语,但是加急速度也实在令人汗颜。最急也得两天时间,实在是太要命了!不过受当时的科技和交通条件所限,能在两天时间送达,也已经是不错的速度了。
导读:龙是最早被记载为是皇帝的坐骑,象征崇高的地位以及权力。所以后来历代君王把龙视为皇权的象征。“龙”也就成了皇家专属品。除了龙还有一个大家熟知的动物“马”,在古代时被人们称作“行走在地上的龙”。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什么原因使马与龙联系在了一起。
纵观历史,马拓宽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也扩张了人类的野心。
马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出现于五千七百万年前的北美洲。而现代马的祖先是恐马,出现于一千二百万年前晚中新世。现代马出现于四百万年前的上新世。4000多年前,中亚游牧民族开始驯养马,从此马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15世纪后,马随着欧洲殖民者遍及美洲和“澳洲”地区。
在动物中,马的智商是极高的,对人的依恋性很强。聪明、忠诚,加上耐力、速度,使马成为人类最为信赖的朋友,中国古代以马为“六畜之首”。作为家畜的马,用于骑乘、挽车和载重,但马对人类最重要的作用,还是战争中的骑乘。
游牧民族最早将马用于开疆扩土和族群的扩张,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在蒸汽机出现以前,马是最重要的军事机动装备。马克思说:“骑兵在整个中世纪一直是各国军队中的主要兵种”(《马恩全集》卷14)。可以说,马拓宽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也扩张了人类的野心。
“居马上者得天下”
在冷兵器时代,拥有马的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标准。
马在中国文化中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冷兵器时代,马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以农耕文明为主流的中原民族长期被北方游牧民族侵扰,主要原因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占据“骑”与“射”的装备优势。
骑兵相对于步兵有速度和高度的优势,是最早的快速反应部队;弓箭打破了冷兵器形状的限制,实现了远程打击。以长矛剑戟为主要武器的步兵对阵强弓快骑,无异于鱼肉在俎。正是鉴于此,赵武灵王才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推行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全国性改革——“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的改革结果,首先是作战方式和作战能力的根本性提升,使军力为之大振,使赵国得以称雄一时。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赵武灵王的变革思想,由秦国全面继承运用,到汉代发挥到极致,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汉民族有了骑兵军种,可与北方游牧民族抗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华夏民族彪悍骁勇的尚武风气,从而才有了汉武帝时代农耕民族以骑兵击败游牧民族的奇迹,大汉雄风彪炳史册。
《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陆贾》记载:“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这就是“马上得天下”的典故,其道理等同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马是士兵打仗的主要交通工具,在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人们的眼中龙是神话的,现实中很难见到的。但是马却不同,它的作用与功劳是人们看在眼里的,所以称它为“行走在地上的龙”不足为过。
秦始皇虽然有英明的地方,但是也十分迷信。秦始皇生前广纳天下美女,塞满了整个阿房宫,但在他死后,这些女人们就全部都消失了。野史记载他们是被迫殉葬,真相到底如何?
根据考古发现,这些可怜的女人们确实是殉葬了,而且是以十分残忍的方式,谁都不能幸免。这些女人的尸骨,整整塞满了99个陪葬坑。
经过40年的勘探和发掘,目前秦始皇帝陵共发现陪葬坑188座,绝大部分并未进行发掘,兵马俑一二三号坑是发掘较深入的几个,但也还有大量工作没有完成。墓坑数量最为集中的区域就是陵寝内城的小型墓园,被称为“秦始皇陵的辅葬遗存”。
所有小墓葬的墓道都直直地指向封土堆,99座小墓,考古人员发掘了10座,种种细节不仅显示出死者殉葬的惨状,也印证了史料上关于后宫为始皇陪葬的记载和秦始皇一人独尊等级森严的观念。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部副主任张卫星介绍,在墓道填土里发现了不同数量的乱葬人骨,应该和年轻女性有关系,且残缺不全,说明陪葬者是在别的地方被处死,然后简单的被埋在墓葬的填土里,而不是墓室里,从葬行为残酷、血腥。
考古发现地下皇城仿照秦国都城咸阳建造,大体呈回字形。有内外两道城墙,很多重要的遗迹分布在两条轴线上,总共9座城门都在南北轴线上。虽然城门并不是在城墙的正中间,但是其连接线交汇的地方直指帝陵封土堆的核心。
庞大的陵寝建筑占地面积达到17万平方米,相当于20多个足球场的面积。道路作为遗址的骨架也在此次考古发掘中得到了精确定位,由石头铺就的环形和十字形道路系统。体现了秦始皇的权利和等级观念。
众所周知,秦始皇死在了迅游的途中,是无法下达对后宫佳丽们的处罚命令的,唯一的解释便是这一切都是胡亥所为。至于真相如何,恐怕只有那一堆堆骸骨自己清楚了。
说起秦始皇的罪名,焚书坑儒绝对是一项大罪,因此事秦始皇留下来千古骂名。但是现在人们发现了新的证据,秦始皇焚书坑儒没有错,扯不到什么专政上去,一直以来,都是后世之人误解了秦始皇。
其实,秦始皇坑杀的是那些欺骗他多年的术士,这些术士以寻找长生不老药为名,待在秦始皇身边多年骗钱,然而几十年后秦始皇仍然没有找到不老药,一气之下将这些欺骗他的术士全部杀死,这件事情被刘邦等后世篡改,变成了焚书坑儒。
始皇三十五年,众术士依然没能找到不死之药。这时,卢生对秦始皇说,我们之所以一直找不到仙药,是因为皇上的住所让臣子们知道了,妨害了神仙。现在皇上治理天下,还没能做到清静恬淡。希望皇上所住的宫室不要让别人知道,这样,不死之药或许能够得到。”秦始皇信以为真,非但如卢生所说去做,还自称“真人”,不称“朕”。可见秦始皇对不死之药的渴望之强烈。
但术士之言乃是谎话,终有一日会被揭穿。由于担心事发被罚,侯生、卢生决定逃出咸阳。在逃之前,两人还未自己求药不成找借口:“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
始皇听到两人私逃并且还诽谤了皇帝,大怒,指责方士“韩众等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以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转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并告知天下,以惩戒后。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坑儒”事件。(《史记·秦始皇本纪》)
后世很多书对“坑儒”一事还有不同的记载。《文献通考·学校考》云:始皇“又令冬种瓜丽山,实生,命博士诸生就视,为伏机,杀七百余人。秦二世时,又以陈胜起,召博士计生议,坐以非所宜言者,各数十人。然此秦之于博士弟子,非惟不能考察试用之,惟恐其不澌尽泯没矣。”焚书坑儒-议坑儒 按照《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所谓的“坑儒”其实是坑术士。可能里面有儒生被牵连,但此事的起因与儒生无关,即使被牵连,也是个别儒生参与其中,还不至于将此事说成是坑儒。
又《史记·儒林列传》也说“至秦之季世,焚诗书,阬术士”,也就是说,《史记》里的记载是坑术士,而不是坑儒。但据《文献通考》,秦始皇确实是坑儒了,而且是处心积虑地计划的。那到底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一般来说,对于几份史料,如果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记载,则优先来考虑距离事件发生时间最近且比较权威的那一份。以这个为原则,无疑《史记》的记载应优先考虑。
再看年代稍远的《资治通鉴》的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因亡去。始皇闻之,大怒曰:‘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可以看出,与《史记》的记载相差无几。所以,秦始皇当年坑的是术士,并非儒生。原因是术士求药不成,私逃,且诽谤皇帝,而不是针对儒生。
所以这件事并不是因为秦始皇的专政,更与什么思想控制无关,秦始皇这么做不过是发泄自己被骗的愤怒而已,更何况他的做法放眼历史并不过分,如果是项羽朱元璋等皇帝,恐怕早就诛杀他们九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