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是楚汉时期著名的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帮助刘邦取得天下,又及时功成身退,因此安享晚年。那么,张良的老婆是谁?儿子是谁?
张良的家庭:
父亲:张平
妻子:淑子
儿子:张不疑、张辟疆
张良的妻子怎么死的?
《谋圣张良》中,张良妻子名淑子,也是个没落的韩国贵族,在逃亡中得张良相救,后嫁予张良,病死。
张良的儿子是怎么死的?
《史记》云:“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公元前176年)坐不敬,国除。”意思就是,张良的儿子张留侯张不疑,在孝文帝五年,因为对皇上不敬,废除了其侯位。
张良是楚汉时期著名的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帮助刘邦取得天下,又及时功成身退,因此安享晚年。那么,张良的老婆是谁?儿子是谁?
张良的家庭:
父亲:张平
妻子:淑子
儿子:张不疑、张辟疆
张良的妻子怎么死的?
《谋圣张良》中,张良妻子名淑子,也是个没落的韩国贵族,在逃亡中得张良相救,后嫁予张良,病死。
张良的儿子是怎么死的?
《史记》云:“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公元前176年)坐不敬,国除。”意思就是,张良的儿子张留侯张不疑,在孝文帝五年,因为对皇上不敬,废除了其侯位。
潘金莲是一个悲剧的女人,一个不灭的形象。潘金莲在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潘金莲是西门庆的第五房妾,在《金瓶梅》中,其经历、性格、生活等得到了多方面的重要的充实,从而塑造成一个美丽风流、心狠手辣、搬弄是非、淫欲无度的女人。每一个主子都会惩罚犯错的丫鬟,潘金莲处置犯了错的丫鬟不是打就是骂。那如果丫鬟偷情她会怎么处理呢?今天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有一天,正值李瓶儿死后停灵在家,一大早潘金莲去找掌管孝布的小厮书童给自己的老娘扯孝布,经打听得知书童在花园的书房里。于是她轻移莲步,款蹙湘裙,向书房走去。
走近书房,潘金莲听见房内有男女笑声,心中已料到了七八分,于是她猛然推门进去,只见书童和玉箫两个正在床上干好事。二人见金莲进来,忙不迭滚下床来,跪在地上哀求。潘金莲看着二人,心中已有了打算。
潘金莲把玉箫叫到自己的房中,首先怒斥了一番。玉箫是已被西门庆收用过的丫鬟,自知背主偷情一旦被西门庆得知,除了皮肉之苦,稳定还要被扫地出门,便拼命哀求潘金莲保守秘密。潘金莲心知玉箫“死穴”已掌握在自己手里,于是便对玉箫说:
“既要我饶恕你,你要依我三件事。”
玉箫已无任何条件可谈,忙道:“娘饶了我,随问几件事我也依娘。”
于是潘金莲便道出了她经过深思熟虑的三个条件:
“一件,你娘房里但凡大小事儿,就来告我说。你不说,我打听出来,定不饶你!第二件,我但问你要什么,你就捎出来与我。第三件,你娘向来没有身孕,如今她怎的便有了?”
潘金莲对玉箫不打不骂,却提出了三个条件,这当然不是因为玉箫是西门庆大老婆吴月娘房里的丫鬟,便不敢打骂,而是心计多端的潘金莲另有所图。
首先,为西门庆生了儿子的李瓶儿死后,家中的娘们儿唯一能对潘金莲构成威胁的就是吴月娘。因为西门庆的其他老婆们,无论是心计,还是在西门庆心中的地位都不能和潘金莲相比,而吴月娘就不同了,她虽然心计不如潘金莲,但是她毕竟是西门庆的主家大娘子,即正室。潘金莲要彻底打败吴月娘,必须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而玉箫作为吴月娘的贴身丫鬟,对吴月娘身边的大小事均了如指掌,于是潘金莲对她提出了“你娘房里但凡大小事儿,就来告我说”的条件。
其次,吴月娘作为西门府的主家婆,家中的一切银钱物事都归她掌管。(西门庆对需要什么东西的家人常说的一句话是:找你大娘要来!)她脾性虽好,但持家还是很严的。这就使贪欲很强的潘金莲的很多私欲无法满足,因此利用这件事她对玉箫提出了“我但问你要什么,你就捎出来与我”的要求。
再次,吴月娘的怀孕让潘金莲感到威胁更大。西门庆家财万贯,但是年近三十还没得个儿子,这是他最大的心病。对于西门庆来说,谁能为他延续香火,无疑将会受到他极大的宠爱和尊重。(李瓶儿为西门庆生了儿子之后,受到万般宠爱就是证明)而“向来没有身孕”的吴月娘突然怀孕,除了让潘金莲感到更大的威胁和恐慌之外,还让向来无孕的她看到了希望。她心里明白,吴月娘的主家婆地位一时是无法撼动的,自己只有也为西门庆生个儿子,来增加对抗吴月娘的砝码。于是她利用这个机会向玉箫探问吴月娘是通过什么方法怀孕的。
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崩逝,享年七十五岁。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孝庄太后辅佐了皇太极、顺治、康熙三代君王,被誉为大清国母。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对大清朝做出卓越贡献的孝庄太皇太后离开了人世,享年75岁。
本来按照惯例,孝庄应当与皇太极合葬于关外昭陵,但事实上,孝庄的棺椁却被一直停放在顺治孝陵之侧。
三十多年间,为什么康熙大帝一直不将祖母下葬呢?
还有一种“庄妃托梦”的说法则更为离奇:孝庄75岁时去世后,康熙命人把她的灵柩移往盛京与太宗皇帝合葬。由一百二十八名壮汉抬着灵柩走到遵化孝陵大红门时,孝庄棺椁突然变沉,后来就抬不动了。当天夜里,康熙做了一个梦,梦见皇祖母孝庄显灵,托梦给他,说自己不想离儿孙太远,要将她安葬在自己儿子的陵墓附近。因而后来就下葬到了昭西陵。
最为可信的说法是:孝庄之所以没有和丈夫皇太极合葬,是因为她生前的遗愿。
史书记载,孝庄太皇太后在临终之时,嘱咐康熙,太宗的陵寝奉安已久,且已有孝端皇后合葬,就不要再为自己重新动土了。况且自己还挂念着顺治和康熙父子,所以希望在顺治孝陵附近安陵。孝庄不愿死后和皇太极合葬,想葬在儿子身边,这给孙子出了解不开的难题。
孝庄执意想在孝陵外安葬,这可给康熙出了个难题,他只好先把孝庄以前住过的慈宁宫东侧五间殿拆卸,全部运往孝陵红墙外,按原样易地重建,作为太后的“暂安奉殿”,而这一拖就是好几十年。
于是雍正想了个主意,先是歌颂孝庄的慈爱英明,然后再提到孝庄希望自己和子孙在一起的遗愿,最后引经据典,说明孝庄现在棺椁所在地方,其实就是个风水宝地,而且大清也因此国运昌盛,所以葬在目前的位置最好不过了。
于是,群臣们联合上奏,表示“暂安奉殿”甚为得宜,因此请求在那里建陵!
所以,在雍正二年(1724年),正式将孝庄皇太后的陵命名为“昭西陵”,至此,孝庄终于得以真正安歇了。由于孝庄是1688年去世的,而到了1724年才建陵下葬,刚刚好36年整。
要是去清东陵参观,会发现孝庄的陵寝建制非常奇特,殿里面雕刻有龙生九子之一的螭首,这是只有在皇宫里面才会出现的。
提起三国大家首先会想到各个勇冠三军的猛将,一吕二赵三典韦等等名将,还有众多的文臣谋士,诸葛亮、司马懿、鲁肃等等名臣将相。而三国更是佳人云集,貂蝉、甄宓、孙尚香等等美女。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杜牧的赤壁这首诗,诗中有一句这样写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使江东国色大乔、小乔在我们身边耳熟能详。
还有诗句这样描写:江东有二乔,河北甄芙巧。足以说明大小乔国色天香。因为长得太漂亮,让曹操都对其垂涎三尺,还要将这姐妹二人抢回铜雀台,在赤壁之战中,曹军大败,也就未能如愿。
单从二乔这方面来讲,一对如花似玉的姐妹用时嫁给东吴的俩个英杰,大乔嫁给了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策,小乔嫁给了英姿飒爽、文武双全的周瑜堪称完美的姻缘,俩情相愿,郎才女貌。当时孙策和周瑜都是25岁,大乔18,小乔16,正是青春年华,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俩段婚姻看似风光无限、花好月圆,但是二乔的一生幸福吗?
在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大乔的命运可以说是很坎坷的,在他家给孙策后,孙策忙于东吴的正是,常年东征西战,夫妻二人相聚时间少之又少,而在他们结婚一年后,孙策就被刺杀重伤不治而亡了,仅仅26岁便英年早逝了,当时的大乔还不到20岁,正是如花似玉的好时候就青春守寡了,而只有襁褓中的儿子孙绍,含辛茹苦,独自抚育遗孤,一代佳人,命运曲折。
对于小乔而言比起自己的姐姐,她要好上许多,但也只和周瑜相伴了11年,周瑜身为东吴的大将军,也是常年的东征西战,为东吴立下战功无数,然而天妒英才,周瑜在战场上病逝,享年36岁,而这时的小乔还不到30岁,也和她的姐姐一样守了寡,在史书记载中,小乔为周瑜育有二子一女,周瑜死后,小乔悲痛万分,在如诗如画的江东,孤寂的度过余生
二乔的命运坎坷曲折,身为绝代佳人都是年纪轻轻的守了寡,大乔更是让人惋惜,小乔相对姐姐而言还好一点,自古天妒英才,红颜薄命,印证在这俩对才貌双全的夫妻身上,实在让人可悲可叹!
关羽,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在《三国演义》中,对于关羽的婚事,介绍得非常简单。只是在第十三回,关羽攻占襄阳城后,诸葛谨对孙权说:“云长自到荆州,刘备娶与妻室,先生一子,次生一女……”寥寥几句,一笔带过。至于关羽的妻子,究竟姓甚名谁,都未提到,真是神秘得很。
因而,过去有地方建立关夫人庙,据说曾有人写过这样的一副对联:“生何时,殁何年,盖弗可考也;夫尽忠,子尽孝,可不谓贤矣。”措词灵活,模棱两可,实在也是煞费苦心了。倒是在一些戏曲舞台上,对此有所渲染与描述。
元人杂剧有《关大王月下斩貂蝉》一剧,写吕布在白门楼殒命后,爱妾貂蝉为张飞所获,送给关羽。关羽虽怜惜貂蝉美貌,但念及历来的英雄豪杰,往往都因迷恋女色而身败名裂,乃令其自刎。京剧也有《斩貂》一剧,后有改名为《赞貂》的。情节不尽相同,写曹操欲以美色迷惑关羽,遣貂蝉前往引诱。关羽不为所动,杀死貂蝉。当年,程永龙、林树森、李洪春、周信芳、李万春等,都曾演过此剧。貂蝉,最终没有成为关羽的老婆,最多只能算是绯闻女友。
而在淮剧《关公辞曹》中,关羽却有了妻室——曹月娥。曹月娥原是曹府的使女,被曹操收为义女,许配给关羽。但是,关羽与她同床异梦,终于辞曹出走。曹月娥闻讯追赶,恳求同行。关羽不允,曹月娥便拔剑自尽。情怀壮烈,是一出颇有特色的悲剧。曹操的干女儿曹月娥也算一个。另外,在《三国志·关羽传》中,则有裴注之引说:关羽在下邳时,曾屡次想“乞娶”美妇杜氏为妻。那杜氏原是吕布下属秦宜禄的妻子,秦宜禄投奔袁术后,抛弃杜氏。关羽想娶她为妻,但曹操没有同意,自己纳入了后宫。结果,关羽也未娶成。杜氏与关羽近年八卦历史炒得很多。此女的故事相信好多网友都熟知了。
不过,在民间与野史中,都认为关羽早有妻室。前些年,曾发现明成化年间的说唱词话《花关索传》,里面便有关羽的妻子,名叫胡金定。当时,刘、关、张结义后,刘备恐关、张家有妻室,不能生死同心。张飞就与关羽相约,相互交换杀绝妻儿。张飞到关府杀家,心中不忍,便放走了关妻胡金定。胡金定当时已怀孕,后来生下一子,取名关索。在这里,胡金定有名有姓,并且卷入了“桃园三结义”的矛盾漩涡之中,似乎有根有据。但不知什么原故,《三国演义》却没有吸收这个故事。这胡金定应该算是关羽的第一个绯闻女友吧。
雍正秘制血滴子其实是毒药。年前武侠小说及电影盛行,所演者有满清乾隆、雍正间事。尤其是雍正为王子时代,准备夺取王位,罗致侠士剑客供他驱使,又炼就种种毒药暗器。这种异说传闻,演绎起来自然容易引人入胜。雍正用来诛锄异己的暗器之中,相传有一种名叫血滴子者,小说家说起来最为神异,其物是一革囊,将活人放到里面,不一会就化成一滩血水。这虽未免过甚其辞,但雍正以身为专制帝王的权势,既然立意实行特务式血腥统治,制造几种新式的杀人武器,自然是极有可能的。
据可靠的记载,“血滴子”确有其物,里面所贮者为一种极毒的毒药,这种毒药是用毒蛇的毒液混合一种毒树的汁液炼成,一滴就令人通身溃烂而死,故称“血滴子”。炼制这种毒药主要原料的树汁,是一种名为“撒树”的树汁,这种树是出产在广西边境深山中的。苗人所用的毒箭,箭簇上所敷的“见血封喉”的毒药,就是用撒树汁熬成的。苗山并没有撒树,他们要用重金向土人购入。
雍正曾有密谕给广西巡抚,要他暗中寻访这种毒药,并研究熬炼和解毒的秘方,可知说雍正用这来炼制血滴子,是有相当根据的。按雍正就位后,曾下密旨给广西巡抚李绂,要他在广西寻找一种毒树汁。从他的谕旨里,可以看出雍正本人对这种毒药的性能及用途,已有相当认识。
他的密旨这么说:“近闻贵州诸苗之中,獞苗之弩最毒。药有二种,一种草药,一种蛇药。草药虽毒,熬成两月之后,即出气不灵。蛇药熬成,数年可用。但单用蛇汁,其药只能溃烂,仍有治蛇之药可医。更有一种蛮药,其名曰“撒”,以此配入蛇汁熬箭,其毒遍处周流,始不可治。闻此“撒”药,系毒树之汁,滴在石上凝结而成。其色微红,产于广西泗城土府。其树颇少,得之亦难。彼处猎人暗暗卖入苗地,其价如金,苗人视为至宝。“尔等可着人密行访问此树,必令认明形状,尽行砍挖,无留遗迹。既有此药,亦应有解治之法。更加密密遍处访询,如有解毒之方,即便写明乘驿奏闻。”雍正这道密旨是在雍正三年下的。他对于广西的苗人所用毒药,知道得这么清楚,可知他平日必有注意这类东西。野史说四王子的血滴子如何厉害,杀人不留痕迹,正可证明他对于毒药早已掌握了丰富的知识。
这血滴子究竟是什么东西,或者说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完全没有记录可循,所以也没有人知道,也因此值得研究。也有传说血滴子是一个刺杀雍正的组织。
刺杀雍正的组织
在清代十三朝中,雍正是一位施行恐怖、苛严政治的强权统治者,关于他的流言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
雍正皇帝登基前,在储位排名中并非处于优势。但艰难的获得与八阿哥的夺储之争后,为其建立功勋的功臣多有被杀害;另外,其在位期间大兴“文字狱”,民间怨愤较多。在世人眼里,他屡行大狱文网森严,广布耳目,令人谈虎色变……凡此种种都为他的统治蒙上了一层诡秘的色彩。
“血滴子”最早究竟出自何处,不可确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类似的艺术构思起到了引导社会舆论,借古讽今的作用。
“血滴子”的形象特征是诡秘、残暴、人治加铁腕,艺术原形是雍正朝的特务组织和密折制度。那么,“血滴子”与特务政治的真相是什么?笔者不揣简陋拟加以正之:据史书记载,公元一七三五年八月二十日,雍正还在处理政务,晚上得病,次日凌晨死亡。由于死亡非常突然,于是在官场,在民间,便产生了种种猜想和传说。民间流传最广的就是吕四娘报仇削取了雍正首级。
雍正年间,湖南秀才曾静因不满清廷统治,上书陕西总督岳钟琪(岳飞的后裔)策动反清。事后,雍正就此事大做文章,对案犯严加审讯,广肆株连,由此引出浙江文士吕留良文字狱案。曾静等人锒铛入狱,后被满门抄斩,吕留良一家也未能幸免。吕留良之孙女吕四娘因在安徽乳娘家中,幸免于难。年仅十三岁的吕四娘秉性刚强,得知其全家祖孙三代惨遭杀害,悲愤填膺,当即刺破手指,血书“不杀雍正,死不瞑目”八个大字。于是只身北上京城,决心替全家报仇。途中巧逢高僧甘凤池,四娘拜之为师。甘授吕四娘飞檐走壁及刀剑武艺。之后,吕四娘辗转进京,设计潜入乾清宫,刺杀雍正,削下头颅,提首级而去。民间又盛传雍正大葬时只得以金铸头代之,葬于河北省易州泰陵地宫。
导读:秦始皇陵是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的帝王陵墓之一。近日,考古专家发现了秦陵地下“军备库”,而根据出土盔甲整齐叠压的状况判断:秦军的管理十分严谨,不仅队伍排列整齐分明,而且物资摆放也高度集中统一,井然有序。
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获悉,最近,编号为K9801、面积13000多平方的陪葬坑正在进行试挖掘。而种种迹象都表明,这个陪葬坑很有可能是秦始皇帝陵一座大型的“军备库”。
制作一件石甲需花费一年时间
K9801陪葬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园东南部的内外城之间,距离现在的封土约200米,平面为长方形,主体部分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00米,南北两边的东西端各有一条斜坡门道。连同四条斜坡门道,该坑总面积达13000多平方米,是迄今为止秦始皇帝陵园城垣以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在试掘方中出土有大量密集叠压的、用扁铜丝连缀的石质铠甲和石胄,其中石质铠甲约87领,石胄约43顶。
专家分析,石甲胄的制作应该结合了当时的玉器加工工艺:石料的开片及制作甲片的粗坯;细致打磨基本形成的片体;钻孔与抛光;编缀成形。通过实验,手工加工一件平均有600片的甲衣,以每人每天正常工作8小时计算,需要工时344—444天,也就是说,制作一件甲衣,需要一年的时间。而陪葬坑内的铠甲和甲胄用到的甲片总数超过500万片,其所费劳动量是巨大的,秦始皇帝陵的规模也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个庞大的坑内,估计有上千件石质铠甲、头盔,还有二号坑曾经出土过的马缰索、青铜车马器构件、青铜锛、箭头及其他军用装备文物,所以,有关专家认为,这个陪葬坑,应确切地称它为秦兵马俑地下宫城的军备库。
秦军管理严谨战服设计十分先进
陪葬坑出土的铠甲,主要由前后两片构成,前甲护胸,后甲护背,有的还配有护肩膀的披膊甲。据考古工作者介绍,裙甲不仅多采用小甲片,而且甲片与甲片之间的间隙也比身甲要大得多。这一别具匠心的特殊设计,使裙甲上下翻动更加灵活,从而使勇士身着铠甲行军作战不受拘束。
石质头盔顶部到侧片下端长度约为30厘米,直披肩膀,对颈部和肩部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使整个头盔显得更加完美。甲衣和头盔的设计,充分说明秦时我国的军队战服设计已十分先进,不仅注重了外观的美,更注重了实战的需要。
考古专家根据出土盔甲整齐叠压的状况判断:秦军的管理十分严谨,不仅队伍排列整齐分明,而且物资摆放也高度集中统一,井然有序。
从出土的文物看,兵马俑的质地与铠甲的质地完全不同,显然铠甲的石料加工工艺,比兵马俑的泥土烧制工艺要考究得多,精细得多。考古工作者由此推断,当时秦军有着严明的等级和待遇区分。
军官穿鱼鳞甲连战马也配石铠甲
我国古代甲胄在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皮革为原材料。
据介绍,此次出土的甲胄的甲片全部用青石切削打磨而成,甲片根据人体的不同部位设计成不同的形状,有长方形、方形、等腰梯形、圆形、覆瓦形、弧形、尖尾形等,每片甲片都有方形或圆形的小孔,并用扁铜丝连缀在一起。甲片未被叠压的边上有一道抹棱修饰甲片,未被叠压的角有抹角,使甲片的叠压更加互相贴合。这些甲胄形态精美,制作工艺高超,但并不是实战装备,而是根据“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为秦始皇陪葬用的明器,象征地下“军备库”。
这些石铠甲虽然打磨工艺类似,但形态上却各不相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部副主任张卫星介绍,“像鱼鳞甲,我们看到它打磨得非常精致,除了边缘的打磨和表面的抛光以外,还有很多穿孔,有圆孔,有方孔。”专家介绍,鱼鳞甲此前一直被认为出现在汉代,由级别较高的军官穿着,此次在K9801中发现鱼鳞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除了这些被发掘的铠甲、头盔,考古工作人员还发现了披在战马身上的马甲以及和车马配备的青铜零部件等。这些迹象都表明K9801的陪葬坑其功能类似于一个大型的“军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