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飞将军李广从军数十载为何一直难封侯?

  《史记李将军列传》上记载,李广在孝文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就从军击胡,依靠骑射无双的技术,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军旅生涯。李广一生与匈奴作战四十多年,威震塞外,号称飞将军。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今天,李广都是武帝时代除了卫青和霍去病以外最知名的汉朝将军。可是耐人寻味的是李广跟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少年得志的将军相比,实在是命运坎坷,勤勤恳恳拼杀了四十年到死都没有封侯。于是就有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名句,成了后来中国式人才感叹生不逢时的公式和典故。

https://www.exa8.com/wp-content/uploads/2022/12/20221205094351-638dbd57edfbd.png

网络配图

  有关李广难封的分析有很多版本。有研究管理学的学者说,跟汉朝的考核制度有关。据考证,汉朝封侯的标准是按照斩首匈奴的数量,也就是按人头的数量封侯。奖勤罚懒,多劳多得,这样的考核其实是因袭了秦朝的制度,听起来似乎是对大多数人都公平的制度。如果一个人养了一群猫来抓耗子,大概也只能用这种办法考核、奖励猫们。可是李广不是大多数,他名气太大,以剽疾迅猛、骑射精绝著称,所以匈奴怕了他,听到他的名号就望风而逃,不给他砍脑袋的机会。没有匈奴的脑袋就没有侯。

  这样看,李广大概太张扬,在没有砍够脑袋的时候,在匈奴的江湖上名气太大。李广如果成熟一点,完全可以先韬光养晦、扮猪吃虎,等砍够了脑袋封侯了以后再出名。毕竟当官不是当明星,在那个年代名气再大也没有人请他拍广告或者代言减肥茶,人红戏不红得不到任何好处。

blob.png

网络配图

  还有一种说法,在《史记李将军列传》和《汉书》里都有记载。李广长期不能封侯自己也郁闷,就找了个大师去做了一次“心理咨询”。大师看了李广半天,说他眼睛里面有something(异物)。可能李广内力精深吧,内力精深的人眼睛里都有something。但是李广是个很认真的人,就不断追问something到底是什么?大师被问急了就说,总之是做过什么亏心事。李广倒是很诚实,当时自己就交代了。

  想当年羌人在李广的地盘陇西发动叛乱,李广当时是陇西太守,职责所在,只有带兵征讨。兵书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书生看了一百遍还是纸上谈兵,李广看了就想到了兵不血刃。总之,依靠飞将军的威名加上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李广顺利地招降了八百羌族反叛者。谈判当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史记李广列传》中没有交代,从人性的角度判断,李广如果要兑现承诺,那么粮食、物资甚至官爵都是必需的。这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学的问题大汉朝的预算是有限的,而李广掌握的资源也很有限。兑现不了承诺的后果很严重,要永远解决问题李广还是想到了一个字“杀”。八百放下武器的羌人就这样被屠杀了,他们当中可能还有老人和孩子,他们临死前肯定少不了诅咒李广和他的后人,这是亘古不变的人性公式,不用司马迁交代我们也能推断出来。《投名状》里的情节大概是受了这个故事的影响。

3.jpg

网络配图

  至于原因,可能李广不好意思跟大师说,“俺舍不得把馍分给那些山汉吃”,所以找了个居高临下的理由为了维护边疆安定局面,总要牺牲一些人。兵书上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李广想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居高临下地把那个大师势如破竹,没想到一着急让大师发现了破绽。大师当时的想法应该是这样的:“大哥,一句话就诈出来了,就这心理素质还想封侯?”当然大师不可能这么说,所以大师还是大师,但是李广封侯的事就麻烦了。大师叹了一口气,对李广说:“祸莫大于杀已降。”就是说杀了俘虏要遭报应。一将成名万骨枯是普遍规律,哪个将军没有几件亏心事?说了就说了,从心理学上讲这叫倾诉,是缓解心理压力,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好办法。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探飞将军李广从军数十载为何一直难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