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有关朱元璋身世的几个“谜团”:朱元璋出生

  朱元璋是明王朝的开创者,一生的经历曲折复杂,充满传奇色彩,存在着许多谜团。例如,他究竟出生在何处?他原本是个没有多少文化的贫苦农民出身的小行童,何以会成为威震四方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为什么能在渡江之后越战越强,逐一扫灭群雄,推翻元朝统治?他创建明朝以后,为什么要大力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他究竟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恢复和发展惨遭战争破坏的经济?他的是非功过交织于一身,究竟应当怎样评价?他死后,又究竟葬在了什么地方?所有这些,都是争论颇多,人们极想了解的问题。

  最新考证:“钟离东乡”出生地即今凤阳小溪河镇金桥村

  记者:朱元璋的准确出生地由于历史行政区划的变迁而逐渐模糊,进而在近30年演变为一场此起彼伏的争论。据了解,您对朱元璋研究会的刘思祥、陈怀仁等人的最新考证表示认同,并将考虑据此修改您的《洪武皇帝大传》等著作中的有关记述?

  陈梧桐:是的,尽管有关争论从表象上已演化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文化依托之争,但从根本上还是要靠严谨准确的学术考证来解决问题。朱元璋祖籍在今江苏沛县与安徽宿州符离集一带,后来他的先祖南迁至句容通德乡朱家巷。五世祖朱仲八、高祖父朱百六、曾祖父朱四九,都是世代从事农业生产。到宋末元初,朱元璋祖父朱初一却被官府定为淘金户。句容不产金,朱家每年都得花钱到外地买金子向官府缴纳,把家产都赔光了。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不堪忍受的朱初一带着全家北逃到泗州盱眙津律镇,在孙家岗居住下来。一家人靠开荒种地,逐渐置办起一点田产,并给两个儿子朱五一(朱元璋伯父)和朱五四(朱元璋父亲)成了亲。朱家在盱眙生活了20多年,朱初一去世后家境衰落,朱五一和朱五四兄弟只好分别逃荒。朱五一一家逃至濠州钟离;朱五四一家先逃至灵璧,又迁至虹县(今安徽泗县),再迁至钟离东乡。朱元璋的3个亲兄分别出生于盱眙、灵璧和虹县,朱元璋则在天历元年(1328年)父亲48岁时出生于钟离东乡(据最新考证即今安徽凤阳小溪河镇金桥村)。

  记者:朱元璋小时候的名字“朱重八”很有意思,一些传说和文学作品对此进行了演绎,但历史的本真——“朱重八”到底是什么意思?

  陈梧桐:朱元璋小时候父母给他取的名字叫重八,长大后自己改名为兴宗,后来才改名为元璋,字国瑞。时下流行的一本通俗历史读物《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开篇为朱元璋列出一份档案,在姓名与别名的栏目里写道:“姓名:朱元璋 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将朱重八列入“别名(外号)”一栏,显然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把朱重八、朱兴宗单独列为“曾用名”一栏。

  那么,朱元璋的父母为什么给他取这样的名字呢?这本通俗历史读物的作者解释说:“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是搞数学的,而是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登记户口的人一定会眼花)。”既然是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他的名字应该是两个数字,所以作者说:“朱重八,这个名字也可以叫朱八八。”

  但是,朱元璋生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农历九月十八(阳历10月21日),这一年他父亲朱五四48岁,母亲陈氏43岁,父母的年岁相加91岁。如果朱元璋的名字是以父母的年岁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他的名字应该叫九一或一八,怎么说也不会是重八或八八了。

  耐人深思:明中都的营建与废弃

  记者:朱元璋其实有很浓厚的家乡情结,他在称帝之初考虑把自己的家乡凤阳建为“中都”,但终究因种种因素作罢。您能详细介绍一下这段至今已鲜为人知的历史吗?

  陈梧桐:许多人知道明朝有南、北两京,却不一定知道明初朱元璋曾在他家乡凤阳营建一个中都。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帝后,就面临着在哪里建都的问题。都城的选择,一般都把政治、军事、经济和地理条件等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应天是他发展壮大的基地,此地龙蟠虎踞,形势险要,而且地处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经济条件十分优越,但它的地理位置偏于东南,距离对元朝作战的北方前线太远,不便朝廷部署军事和指挥、调动部队,是个很大的缺陷。加上历史上在此建都的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又都是短命王朝,朱元璋也认为很不吉利。所以他迟迟未能拿定主意,是否就在这里定都。

  不久,徐达率领北伐大军攻占山东、河南,大臣都说“君天下者宜居中土”,汴梁是宋朝故都,劝朱元璋在那里定都。朱元璋随后亲到汴梁,改汴梁路为开封府,并与徐达商讨部署下一步的作战计划,顺便对这个城市做一番考察。考察结果,他觉得开封地处中原,“四方朝贡,道里均适”,决定在此建都,但又感到这个城市无险可守,是个“四面受敌之地”(《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四),决定把应天也定作都城,实行古已有之的两京制度。八月,下诏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

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墓-明孝陵

  葬身地本不应成“谜”:埋葬于紫金山南麓无可置疑

  记者:也许是受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的影响,一代雄杰朱元璋的葬身地也被附会了很多传说,有人宁愿不信正史信野史,搞得堂堂的明朝开国皇帝似乎连葬身之所都说不清了。对所谓朱元璋的“葬身地之谜”,您有何看法?

  陈梧桐:作为寿终正寝、隆重下葬的一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葬身之地怎么会成为“谜”呢?传说本无稽,正史的记载是确凿可信的。

  同所有封建皇帝一样,朱元璋生前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洪武初年,他命精通形势宗风水术的谋士刘基与自己的同乡徐达、汤和,和自己一起踏勘南京东郊的紫金山,为他选择陵址。

  其实,朱元璋和马皇后入葬南京东郊明孝陵史有明载,确凿有据,而以上传说根本没有史实依据。明人王棠《知新录》就曾驳斥民间流传的这两种说法:“俗说朝天宫是太祖葬处,此伪言也。帝王大度,断不如是。元朝帝王无陵寝,其伎俩与瞒(即曹操,传说身后置七十二疑冢)同。又有谓在燕京万岁山者,不足信也。”

  不过,王棠反驳的理由说得并不充分。到了清代,金陵人甘熙又在《白下琐言》中评论说:“世传三清殿下为太祖真葬。国朝赵秋谷执信,又谓葬于燕京之万岁山,作长歌以纪,有‘马后悲孤独’之语。然崩葬孝陵,见诸正史,以当时情事而论,相度地势,起造山陵,动帑数百万,经历十数年,岂第为马后而计?且建文仁孝,又安忍以太祖遗骸置诸渺不可知之域?群臣岂绝无目击其事者?万岁山在燕京,其时方以会葬不从(朱元璋临终前的遗诏规定:‘诸王各于本国哭临,不必赴京。’朱棣从北平赶赴南京,中途遇到朝廷使臣向他传达遗诏,只得返回北平),兴师靖难,焉有奉移梓宫,不远数千里而徙之事?赵说更不足信。”甘熙所论有理有据,也较全面,是令人信服的。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史上有关朱元璋身世的几个“谜团”:朱元璋出生